自主公车采购面临的五大障碍
公车改革多年来难以奏效,根据部分自主车企透露,近年来其公务车采购量在总体销量中占据的比例仍然微乎其微,并无明显增长。自主公车采购缘何迟迟难以落实?根据业内专家的分析,阻碍自主公车采购发展的障碍主要如下。
一、“双十八”新政约束力几何
2011年11月底,国家工信部发布《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规定“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发动机排气量不超过1.8升,价格不超过18万元。”这份关于公务车采购的新政策被业界称为“双十八”新政。该新政被指有可能使公务车市场重新洗牌,不少合资品牌将被排在采购名单之外,自主品牌有望成为最大收益者。
而事实上,一些业内人士尖锐地指出,该细则只是一项象征性政策,并不具备很强的约束力,细则中的“更高级别领导不受以上限制”便显示出政府执行决心不够。倘若要实现全面自主公车采购,高级领导的“上行下效”的示范作用必不可少。但是根据多年来公车采购合资品牌居多的惯例,将“更高级别领导”排除在外,无疑意味着合资车企将成该细分领域的最大受益者。而若真按此规定执行,我国“公车市场两张皮”的怪相指日可待,鉴于官本位思想的根深蒂固,自主公车采购逐渐普及的愿望恐怕也难以实现。
二、合资车企争不会拱手相让
尽管目前公务车市场的畅销车型帕萨特、雅阁、凯美瑞、天籁等车型暂时均没有符合“排量低于1.8L,价格低于18万元”的要求,但是事情也并非绝对。合资品牌品牌不会拱手相让可观的公务车市场份额,在政策出台之后很快有了新的对策。
广物汽贸一位负责合资品牌管理的负责人接受采访时称,中央国家机关及相关单位公车采购严格执行起来的话需要在多家经销商间进行招标,经过政府采购中心的特定渠道采购。但对于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来说,只需要参照公务车采购标准,“原则上”遵照规定执行即可。
此外有经销商透露,“目前某些地方政府的标准是,排量可以允许达到2.0L,但是价格控制在18万元以内。”经销商表示,一般单位公车采购的量如果达到一定程度,单车价格完全可以浮动。譬如某单位采购了多辆雅阁车型,价格从20多万元下浮至18万元也是“有可能的”。
三、地方政府执行力度不够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公车采购始终以外资品牌为主,一些外形品质俱佳的车型更是奠定了稳定的“官车”地位。根据媒体报道,在国外某些政商界人士印象中,在中国,即使是乡村级的干部,其座驾也不乏许多价格昂贵的外资品牌。由此可见官员对外资品牌的热衷,现如今要求其转而换乘品牌影响力相对较弱的自主品牌,必定触及了很多地方官员的切身利益,也未必会遵照政策实行。此前便有媒体报道,地方官员为掩人耳目,将排量2.0L的奥迪公务车私自改为1.8L。官员的执行力度究竟如何,如此可见一斑。
此外,如果地方政府纯粹出于执行政策实施公车采购,以后很有可能造成“象征性”公车采购现象,即自主品牌公车采购仅占公车采购总量的少数比例。这样无关痛痒的采购势必不能有效提升自主品牌的整体形象。
四、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尽管在工信部此前公布的征求意见的车型选用目录中,共包括了轿车车型265种,多功能车型64种,越野车车型78种,新能源汽车车型5种。但是并不等于政府采购就一定要购买这些车型的产品。在购买谁的产品问题上,主要由当地政府自己说了算。或许中央机关采购没有地域性限制,但是中央机关采购的数量在全国公务车采购中只是占了一个小的比重。
出于地方财政的考虑,很多地方政府更青睐于采购本地方品牌的自主汽车,比如广东提倡采购广汽传祺、上海鼓励采购上汽荣威、北京支持采购北汽等。
对此,知名汽车行业分析师张志勇表示,当所有的地方政府都选用自己所属的汽车企业的产品的时候,那么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是:对于非本地所属汽车企业生产的产品的排斥。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一旦这种地方保护势力形成,那么汽车市场的割据就将成为制约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这种保护性的地方政府采购,将无视汽车产品的质量高低,并进而影响到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不利于整体竞争能力的提升。
五、公车监管机制不够完善
随着甘肃省率先破冰,公车自主采购有望逐渐进入实质性阶段。然而,鉴于以往自主公车改革无果而终的结局,有效的监管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公车数量至今是谜,但是业内普遍认为的8%的市场份额也实为可观。面临如此庞大的公务车市场,制定完善的监督惩戒机制迫在眉睫。此外,在公务车使用方面,媒体、公众的监督也必不可缺,唯有三者结合才能有助于逐渐形成自主公车采购的气候。
- 相关新闻
- 相关问答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