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卡车业两大教训弥足珍贵 不能再去山沟建厂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1日 09:32  商用汽车新闻

  9月4日,当商用汽车新闻记者来到原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总经理陈祖涛的家里时,他正在跟老朋友滕伯乐谈起往事,对于时间、地点、人物都记得非常清楚,令人佩服。

  虽然年过八旬,但陈老的气色仍然很好,也很健谈,就在茶香萦绕的客厅中,他给我们讲述了60年来卡车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绝不再去山沟建厂

  谈起卡车行业的发展历史,不得不说一汽。1956年,前苏联帮助我们建一汽,当时的定位就是生产中吨位卡车,国产第一辆解放牌4吨载货汽车同年在一汽诞生。1960年,济南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JN150型黄河牌8吨载货车,当时黄河是仿照前苏联的嘎斯49车型,那时全国的车都是仿造前苏联的,因为我们没有技术,也不会造,仿造的水平还很低。

  1964年,中央要建二汽,主要为了生产越野车,当时“三线”建设正如火如荼,中央对“三线”工厂的布局要求是“靠山、分散、隐蔽”,出于这样的考虑,二汽定下了要在山区建厂。我是这个厂的总设计师,选来选去,把厂址选在了十堰。1966年,“小计委”的领导来考察,把我狠狠批了一通:“你们怎么选的地方?这叫什么山啊?小馒头!我们的原则是进大山,你们再往里走,到秦岭去。”

  这弄得我压力很大,赶紧给在北京的领导饶斌打电话。饶斌很快赶到十堰,我们根据“小计委”的意见往秦岭走,翻了两座大山,沿着秦岭走到汉中,越看越泄气。那地方根本不适合,进不来,出不去。周围几百平方公里,除了高耸入云的山峰,基本没有适合建厂的平地。山高差距近千米,铁路怎么进来?没有铁路,每年几百万吨的物资进出怎么解决?而且,这种地形生产车间怎么布局?最后,我坚持主张往外走,最终选在了十堰。

  回顾这60年,要谈经验教训,那就是以后再叫我选汽车厂厂址,我绝不会选择在山沟里。二汽跟法国雪铁龙合资时让我去选址,我就选在了武汉,如果还在山沟里,肯定死路一条。

  后来我有机会访问美国,偶然看到一本杂志上有卫星拍摄的二汽厂的照片,哪个厂在哪里一清二楚。在深山里建厂只是徒然增加建设成本和难度,所以我就发誓,绝不去山沟里建厂。

  产品应多品种、系列化

  重型汽车厂从设计建厂之初就只有军,没有民,结果军车质量上不去,产量小,企业没有效益,工人坐等着国家发钱,国家不堪重负。

  二汽是我们国家新建的最大的汽车厂,生产纲领是10万辆卡车,这个规模是相当大的,从世界角度看我们也排在第三。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先进,反而从另一方面说明我们建厂思想的局限。西方汽车厂家的规模比我们的要大得多,但它们的产品多元化,80%是轿车,其余的是卡车。卡车根据运力的结构不同,又分为重型车和轻型车,重型车占20%,轻型车占70%,中吨位的通用型车不多,只占10%。而二汽2.5吨、3.5吨的军用车占了4.5万辆,其余的5.5万辆都是中吨位的5吨卡车,这种生产纲领世界少见。同时,几万辆军车产能,部队根本消化不了,剩下的就是单一的5吨车。这种车的好处是通用性强,在中国当时的公路状况下,有较强的适应性,不足之处是大吨位的货物拉不了,小吨位的货物又浪费运力。但就是这种车我们还定下5.5万辆的规模,也算是“中国特色”吧。虽然生产纲领这样定,但一汽和重型汽车厂建设中的教训,我们一定要在建厂方针上予以回避。针对它们的教训和二汽的实际经验,借鉴国外汽车厂家的一些有益做法,我和饶斌等人都明确用多品种、系列化和按生产专业化模式,替代综合性大厂的思路。

  作者:余春瑜 余梦洁

(编辑:沐雨天)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查看更多枪稿雷文>>

支  持

好文章

枪  稿

雷  人

无  语

标题党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卡车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