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汽车时代》再次多篇幅大版面地报道“汽车三包”的内容,与以往不同,此次报道是北京青年报记者以经销商身份参加由质监局举办的“三包”培训班而“得”的稿件,更接“地气”,相信凡是与“三包”相关的执法机构、汽车厂家、经销商特别是消费者,都能从中找到对自己有利或不利的信息。 那么,对于一个月后即将实施的“汽车三包”,它究竟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北青报记者连续报道“三包”过程中,汽车专家一再强调,“三包”对汽车厂将带来“灭顶之灾”,因为“三包”管的是维修能力,不是汽车质量,当消费者一而再再而三地修不好车的时候,压根儿不用跟厂家争论是不是质量问题,就可以要求退车或换车,剩下的是厂家自己的事儿。这是“汽车三包”最不同于任何现行的有关汽车消费者权益的法规和规章。对此,汽车厂家搞明白了吗?
多年来,以4S店为代表的汽车经销商擅长在消费者和厂家之间打太极,汽车出现任何问题,都能往厂家身上推,维修过程中诸多“猫腻儿”让厂家和消费者防不胜防。“三包”实施后,销售者、维修者是第一责任人,三次修不好,甭废话,要么换要么退!再用过去那种“小病大修、没病乱修”的方法糊弄,肯定是自找倒霉,考验经销商维修能力的时候到了,对此,经销商真的清楚吗?
再说说消费者,真别盲目乐观“汽车三包”的实施。根据北青报记者的采访结果看,“汽车三包”对消费者不是光有利益,也有责任的要求,退车、换车的过程并不是“一毛不拔”,有些是需要自掏腰包才能处理的。厂家、经销商依然可以“挖坑儿”让消费者“跳”,对此,消费者是否糊涂依旧?
其实,最难的恐怕是执法部门,“汽车三包”的执法部门是各个地区的质监执法大队,与交管、环保、工商、税务等部门比起来,“汽车三包”的执法相当有难度,技术性超强,关系到厂家、商家、消费者三方切身利益,涉及汽车零部件种类庞杂,关键“三包”的法律级别太低,针对的是一个个单一自然人的纠纷,复杂且繁琐,质监部门真的准备好了吗?
既然大家都没准备好,延迟一段时间,等成熟了再实施不行吗?算了,已经十多年的准备了,作为消费者,多一项法规保护,就多一份利益保证,早实施早发现实际问题,边实施边完善,比纸上谈兵实惠一万倍!
文/王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