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洪:广告之后欢迎回来,这里是北京交通广播、新浪汽车联合推出的《车事千斤顶》,梁洪、林贺、阿东、COCO继续和大家来顶一顶关于出行的话题,是一个常讲不衰的话题,在我们《车事千斤顶》当中也顶了很多回,但是这次鉴于我们看到一些让我们感到挺怕的一些数字,在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之后,我们再次的警醒我们目前的这种出行方式,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不是真的真的需要改变和调整了。今天我们先开刀的是COCO,刚才我们已经开了刀了,已经说了,去超市不许开车。
COCO:我现在这刀口血淋淋的。
梁洪:能做到吗?
COCO:能,能,我以后一定改,我向大家保证。
梁洪:开的第二刀是我自己给自己开的刀,能不能坐公交车。
COCO:梁洪咬了咬后凿牙,没说话。
梁洪:哎呀,那探头怎么回事来着。
林贺:我觉得短途的真的未尝不可,因为我包里就有一张公交IC卡。比如像长安街沿线,因为知道有很多线,像1路,原来的老4路,728路、802路,从建国门一直到军博,这一段比如去西单、中南海、王府井。
梁洪:非上班高峰时期我使劲咬了咬牙,可以。
林贺:其实不用咬牙,在这种短途的,直线的,别拐弯的或者是大环路像300,可能对于你来说……
梁洪:不会成相片。
林贺:还有一定难度。像短途这种,改明儿我送你一张公交卡,我保证。怎么样?
王延东:别忘了往里充值。
林贺:我仅说送她张卡,阿东你讨厌。
梁洪:卡里有没有钱不知道。阿东刚才“但是”了半天。
王延东:刚才说的公交这个事,我最近也看了一些报道,有一个哥们发明了立体公交,这个立体公交是公交特别高,高度可能达到4米到4.5米之间,底下2米多,2.2米,底下空间是一个空壳,随着路走,特别宽,底下空壳下面还能有两个车道的车在走,也就是上面外壳上走公交,里面还能走汽车。
梁洪:天呐。
王延东:据说马上要在3个月之内投产。
COCO:高架架在三环上。
梁洪:那底下车的速度快不了吧,得和公交一样快。
王延东:它可以超过公交车,它是一个大的像桥洞似的形状,底下可以走车。
梁洪:但是不能太高,北京这么多桥卡那儿了。
林贺:梁洪我给你解释一下,实际上就是一个……
梁洪:三层底下镂空的巴士。
林贺:就是一个长颈鹿在这儿走,底下有几个小动物。
王延东:小蚂蚁在那儿过去。
梁洪:长颈鹿的脖子会折,北京桥多多。
林贺:歪一下呗。
梁洪:桥的问题怎么解决。
王延东:可以在桥梁比较少的路线上设置,叫专线,这是未来交通发展很好的一个设计。
梁洪:但是多丑,如果北京街头都跑成这样。
COCO:没事可以把上边漆成长颈鹿、大象,多好玩。
林贺:阿东说的这个仅仅是一个理论上的东西,它到实际确实很难。
COCO:有很多细节无法实现。
林贺:但是我早年间,大概在十年前在杭州,有一个售票员的话,我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解决这个的办法之一。像北京现在双层公交相对比较少,单层公交比较多。那个时候在杭州,如果你是长途超过5站以上的,因为当时还卖票,没有刷卡,售票员会主动让你去二楼,让你到楼上去,这样底下短途的,两站、三站,赶上赶下,这样会节约公交车靠停的时间,那么节约了靠停的时间,是不是就已经腾出了路上的资源?
梁洪:为什么不能在二楼直接有一个梯子搭下去呢?
林贺:弄个绳更快。这是不是也是解决的方法,因为大家都讲究时间成本或者提高效率。
王延东:售票员可以当调度组的组长。
林贺:真的可以做到各司其职。
梁洪:有一些细节,像林贺刚才讲的这些小的细节,就是所谓的因地制宜,咱们别想那什么探头、带爪子的,那都太不现实,就是因地制宜这些小的细节,可不可以先做。
林贺:比如现在像大长公交,十多米的大公交,是不是可以隔一定的区域,超过5站地或者从头坐到尾的那你就在那儿坐着或者站着,这样可以节省出更大的空间,我不知道是不是可行,但是我觉得能够想出这个方法实施以后肯定会提高一些效率。
COCO:让我想起来,这还是应该呼吁大家,等于提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我完全可以不用这个售票员,我自己就有这个意识,可能我要从这头坐十多站坐到哪儿,我自动就往二层走。如果我是短途的,就是在一层站着就行了,就别上上面瞎凑合。就像早晨上班坐电梯,有的人可能一下子一个猛子扎到24层才下去,但是他就把在门口。比如6层有人下,他不出去,你说你迈一步出去,等大家出去之后再迈进来,他就不这样,死把着门口,我就站这儿,就不能让我动,这就是人的意识问题。
林贺:这个在地铁当中也是比比皆是,有很多人就拥在门口,实际上里边很空,这个资源、这个时间……
梁洪:他怕下不去。
林贺:可能他觉得门口凉快吧。
梁洪:我坐地铁就喜欢站门口,因为我老觉得门关得特快。
林贺:快,自我批评一下。
梁洪:又开了一刀。
王延东:像你们说这个还有坐飞机的时候。
梁洪:也坐门口。
COCO:准备随时下去。
王延东:你是30排以后的要先上,尤其是大飞机。
梁洪:人家都是头等舱先上去好不好。
林贺:你坐过飞机吗?
梁洪:真是,你见过飞机吗?
林贺:这是开玩笑。前几天我坐飞机的时候,上飞机之前,它确实有这么一句提醒,他说请后排的乘客先上,也是按这样排队。
王延东:但是有些咱们坐飞机的乘客,容易呼啦一下就拥到前面,坐前排的时候,你放东西的时候挡住了后边的人,就拥堵了。
COCO:包括上飞机之后,大家非得站一个骑马式,然后在那儿找行李,也不知道脱衣服还是怎么着,后面堵一堆人,特别无奈,每次我都是去的那个小卫士,大呵一声,吗呢?
林贺:趴下。
COCO:我还中英文大呵过,后面投来勇敢的目标。
林贺:你是世界级的。
COCO:我老公老是说“你别咋呼”。
梁洪:咱们不展开别人批评,咱们批评自己,咱们一开始就立下了今天节目的一个原则。
COCO:对,自我批评,自我批评。
梁洪:因为做这种话题很容易成为人身攻击,老觉得别人做得不对,自己怎么那么委屈。但实际上北京的交通成了这个样子,有很多不便利,有很多问题,我想除了管理,还有除了我们的道路以及设施跟不上飞速发展等等这些,咱们几个人的智慧N次方也解决不了问题之外,人本身的问题还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今天最主要的一点还是向自己开刀。刚才我们俩都勇敢的开了。
COCO:我们的伤口还没缝上。
梁洪:现在林贺和阿东也必须得开刀,你们想想你们平常种种的行为。
林贺:这样,我先开刀。我有一辆普桑,我一直想把这个传给我的父亲,我自己再买辆新车,但是这么多年我的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但是我有一个亲戚,我姑他们家仨人,三辆车。可能我姑父就觉得,哎呀,我得给我的女儿买一个车,我得给我女儿的孩子也买一辆车,在我有生之年,我的精力比较旺盛的时候,钱比较旺盛的时候,我应该把他们的车都给买好了,这样就产生一个情况,一家可能人很少,但车却很多。
梁洪:他是从自己拉一刀,还是自己表扬自己呢?
林贺:我先表扬一下自己,我再批评我姑,这也是我们家里事。
梁洪:也算拉你自己。
COCO:没拉你自己身上。
林贺:拉了啊。现在很多人对汽车保有量没有一个大的数字,认为我们家多买一辆半辆无所谓。
梁洪:而且现在有的车那么便宜,2、3万咱们整一个,咱整7个色。
COCO:跟以前买自行车似的。
林贺:你看现在的数字,05年的时候北京是258万辆,到2008年的时候是350万辆,多了一百万辆,08—09年不到一年的时间里50万辆,据说现在每天上牌大概在1500辆左右。对于这些新车,是不是那些老旧车,类似于像普桑这样的车,10年以上、15年以上的车,因为现在没有强制报废了,根据物权法可以有,但是这些车大家是不是应该主动淘汰一下,有的占在小区里,摞了八丈厚的灰,有的一年可能开一次,一年还得验好几次。这些资源无形当中给你带来了很多的浪费,停车费你要交,验车费你要交,保险你要交,保养你也需要花钱,可不可以把这些钱省下来,你去打车,哪怕打8块钱一公里的,打奔驰也是可以的。
梁洪:另外阿东应该也很了解,我们《我选我车》栏目当中目前就反映出这样一种趋势,基本上现在来买车的没有是家里第一部了,基本上全是第二部甚至是第三部,然后问你们家原来那个车呢?留着,比如媳妇要是有事的时候先开,我开这个。现在基本上来《我选我车》反映一个情况,北京市已经慢慢的趋于向一个家庭两部车发展了。我们也想扪心自问一下,您家就两口人,真的那么需要两部车吗?给您一点思考的时间,一边听着广告一边想,广告之后继续开顶。
近期在北京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专题研讨会上,一组组数据证明,北京市的交通已经不堪重负,如果不加以控制和引导,五年以后北京的平均车速将低于每小时15公里,为此扪心自问,短途出行必须要开车吗?家里有必要买第二辆、第三辆车同时出行吗?今天我们就顶顶出行的事,能否为缓解北京拥堵尽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