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企“被收购”阴影下的疯狂扩张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30日 07:49   南方都市报 字号:

  穿越政策樊篱 企业文化解读

  在我国汽车业发展进程中,民企造车一直有些另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主管部门始终以一种计划经济的思维来“指导”汽车业,谁可以造车,谁不能造,甚至车子卖到哪里,都曾有着明确规定。1994年,国务院发布的24号令一度规定:不再批准轿车项目。但是民营企业发挥了“钻缝隙”的精神,迎难而上。

  李书福从造摩托车开始,逐步计划造汽车。但在主管部门严防死守下,吉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得其门而入。直到1997年,还是通过试着与四川一家国有汽车厂合作,签下合股生产汽车的协议,并几经曲折,买下汽车厂的全部股份,将汽车厂迁到台州生产。这样才最终撬开了汽车殿堂紧闭的门窗。

  1998年8月8日,吉利敲打出的首款产品豪情下线。由于当时吉利的汽车还没拿到“准生证”,没有几位嘉宾敢参加吉利的下线仪式。

  1999年,吉利公司的李书福热衷造车而苦于没有准生证,他对前来考察的国务院领导人请命:“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如果失败的话,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李书福历经周折实现的造车梦,是民营企业进入汽车业艰难历程的真实写照。此后民营企业造车,通过收购现有汽车生产厂曲线进入的方式被经常采用,比如后来的比亚迪。部分企业如长城、力帆等尝试以直接申请方式进入,但往往需要等待很长时间。长城汽车在2007年10月获得轿车准生证时曾感慨,他们已经为此等待了15年!

  如果说准入是民营企业进军汽车业的首要难题的话,等到他们好不容易进去了,面临的困难同样不少。汽车业是一个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储备,往往很难取得成功。民营汽车起初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人才四无管理,还要学会在那些车企大鳄和狼群的围追堵截中生存,其间困难之大超乎多数人想象。

  即使在今天,我们甚至仍然很难相信,吉利、比亚迪和长城这些“四无”企业,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起来,并最终扛起自主品牌发展大旗的。他们为轿车准生证等了15年,通过自己的打拼取得各方瞩目的成绩,也只不过花了15年。

  夹缝中求生存  企业文化解读

  民营车企的发展长期受到压抑,甚至直到今天仍未受到鼓励,但是他们却一个接一个发展壮大起来。这当然要感谢中国汽车市场的飞速发展,但没有他们自己不顾一切往前冲的勇气和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民企造车很难成功。

  他们的草根出身,决定了他们必须在夹缝中求生存,决定了他们不按常理出牌。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生存。

  吉利造车之初,国内最便宜的夏利(配置 图库 口碑 论坛)轿车也要9万元,捷达(配置 图库 口碑 论坛)更是要近20万元。跟合资品牌,比品牌吉利比不过,拼技术吉利更是一无所长。留给吉利可以使用的只有一个武器,那就是低价。“造中国最便宜的轿车”几乎成为吉利生存下去的唯一道路。李书福1998年推出了售价五万八千元的吉利豪情,既引发了竞争对手关注。

  面对质疑,李书福说:“把三分之二的车卖到国外去”。当时民营车企刚刚起步,造出来的汽车甚至难以满足国外基本法规要求,当时李书福的话语被视为是痴人说梦。

  到今天,李书福当年诸如“通用迟早会破产”的话语,很多得到了验证。但他屡屡口出狂言有着自己的苦衷:民营车企不仅长期不被主管部门关注,在消费者眼中也长期处于非主流位置。为了引起关注,为了节省广告费,李书福只有不断以狂言吸引人们注意。

  比亚迪开始进入汽车业本来雄心勃勃搞自主开发,结果设计出来的第一款产品让在场上百家经销商哑口无言。最终这款车“胎死腹中”。当发现自己设计的产品与消费者审美和需求差距巨大时,比亚迪务实地拾起了模仿的利器。

  2005年,比亚迪推出的第一款汽车F3几乎就是丰田花冠(配置 图库 口碑 论坛)的翻版,但是其价格只有对手的一半。后来无论是F3R、F6还是M 6,比亚迪每款产品身上都有跨国品牌热销车型的影子。尽管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质疑这种做法,但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民营企业,已经没有更多选择。生存始终是最重要的命题,然后才是其他。

  无所畏惧疯狂扩张 企业文化解读

  市场竞争永远是残酷的,如果不能先解决吃饭的问题,又何来研究怎么吃的话题?毫不夸张地说,民营企业造车一直都是没有安全感的。所以,他们立足开始就不断寻找一切机会,哪怕是很多人看不上的机会,接下来是拼命疯狂扩张。他们相信,如果有一天民营企业已成为中国汽车业的主流,成为自主品牌的代表,他们才不至于被收购被兼并,因为只有做大了才有话语权。

  一种与生俱来的危机感在推动着民营车企的疯狂扩张之路。比亚迪进军汽车业之初几乎没有引起多少人关注,但它从2005年推出首款新车F3之后,就走上了高速发展之路。此后几年,比亚迪一直保持100%的增长速度,连续保持4年之久。2010年,比亚迪本来亦定下了一个增长100%的目标,无奈年中市场增长放缓,比亚迪不得不下调目标。但是比亚迪在销售网络上的扩张一直没有减慢,短短5年时间,比亚迪已经建设了4个销售网络,全国经销商超过1000家。这是什么概念?大众进入中国近30年,亦不过只有三个销售网络、不到千家经销商。

  吉利和长城的扩张同样迅速。表面上看,吉利发展速度并不快,发展10多年销量不过32万辆(2009年),但在销量之外,吉利的并购扩张之路相当迅猛。今年吉利集资15亿美元高调收购沃尔沃轿车,以及此前出资4.2亿港元控股英国锰铜,2009年收购全球第二大独立变速器公司D SI公司,无论哪一笔投资和扩张都是大手笔的,不可谓不疯狂。

  长城汽车2007年进入汽车业时,年销量不过10万辆;但仅仅3年后,长城就提出了一个年销售40万辆的目标,相当于平均每年要增加10万辆。

  市场经济的规律是强者恒强,因为他们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在民营企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国有大型汽车集团受政府鼓励同样在不断加速发展。汽车业发展的规律始终是规模越来越大,竞争者越来越少。民营企业如果不加速扩张,等待他们的将是被国有大型集团兼并的命运。

  南都记者 黄习伟

(编辑:姵姵)

打印此页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
支持
好文章
枪稿
雷人
无语
标题党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