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领导者冒险精神给企业烙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30日 07:49   南方都市报 字号:

  李书福与王传福,两个冒险家,一对成功者

  领导者的风格可以为企业文化打上深深的烙印,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因为企业大多数都是在企业领袖的带领下一手做大的,企业领导的个人气质、领导风格乃至说话习惯等等细节,都可以为企业文化带来这个企业独具的特色。

  个人气质和领导风格多元化

  无论王传福还是李书福,其个人气质和领导风格都是多元的,正是由于这种多元性,他们所创立的企业,一开始就受到行业的关注;也正是这种多样性的矛盾,让他们的企业一开始就遭受业界的质疑;当然,也正是由于这种多元性,他们的企业才在每个行业都发展得如此迅速,并且多姿多彩。

  显然,在王传福和李书福多元的个人气质和领导风格中,敢于冒险和乐于创新,无疑是最重要的。

  比亚迪和吉利的创业史,如果缺少了冒险和创新精神,王传福可能还仅仅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的一件“技术宝贝”;而李书福,很可能还在浙江台州吭哧吭哧做摩托车和装潢材料生意。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企业领袖敢于冒险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比亚迪和吉利的发展史,也可以浓缩为两部“冒险家的创新史”!

  王传福的三次冒险

  1990年,王传福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硕士毕业,并留在该院301室工作,此后按部就班历任副主任、主任、高级工程师、副教授。直至在研究院工作5年之后,某一天王忽然发现,自己从读大学以来就开始研究的电池,竟然面临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当时要花2万至3万元才能买到一部“大哥大”,而欲买者趋之若鹜。

  王很快意识到手提电话的发展对充电电池的需求会与日俱增,而在他这个当时的教授看来,技术不是什么问题,只要能够上规模,就能做出大事业。于是,1995年2月,王传福毅然下海经商,在深圳注册了比亚迪。这是王传福创业史上的第一次冒险,他从当时据说是“处级干部”的身份,变成了下海潜水的商人!

  在电池领域做了将近8年时间后,2003年1月,全无汽车生产经验的比亚迪又以2.96亿元的代价,收购了陕西秦川汽车77%的股权。消息宣布后,比亚迪的股价连跌3天,由18港元跌至12港元,公司市值两天内蒸发近27亿港元。但基金经理的威胁、各路媒体的质疑,都未让王传福改变决定。

  这是王传福的第二次冒险。通过这一次冒险,他从电池领域转战到了汽车行业。

  事实上,王的汽车之路一开始非常不顺。自2003年收购秦川之后,比亚迪曾尝试过两年多时间内没有一款新车推出的滋味,而耗巨资聘请国外公司开发的新车“316”,也在经销商的“白眼”中前功尽弃!但初期的失败,并没有让比亚迪像奥克斯和波导那些几乎与自己同时进入汽车行业的其他民营汽车厂家一样——— 遇到点挫折就撒腿而退!

  王传福的第三次冒险,也让比亚迪彻底翻身,那就是逆向开发,仿造市场上最畅销的车型的产品———F3的推出,终于让比亚迪在汽车行业打下了第一根深桩!

  比亚迪所创造的垂直整合业务发展模式和汽车制造上独特的“半自动化加人工”生产线模式,都为业界提供了创新案例的经典教材!“走别人走过的路和别人竞争,是自寻死路。你和别人一模一样的打法,你凭什么打赢?所以比亚迪必须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就是王传福对创新的注解。

  李书福的汽车“狂论”

  李书福身上的冒险和创新故事,则一点也不比王传福逊色。显然,李书福不是一位商学院背景的企业家,而是来自汽车行业的“草根”,所以从一开始走的就是“冒险”的险招。

  由“造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两排沙发”的“狂论”出发,从连“准生证”都还没有拿到就开始造汽车,到不惜花费数亿资金干连上汽和天汽都最终不敢干的自动变速箱,从第一个正式出击法兰克福和底特律车展,到最近顺利完成对沃尔沃的收购,李书福所干的大事,看似桩桩都让人提心吊胆!而李书福的创新精神,照样精彩。

  需要注意的是,公司领袖的冒险与创新,对民营汽车公司企业文化来说,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其既具备有推动企业发展实现成功的一面,也有酝酿风险与失败的一面;而对于外界认知和了解企业来说,其也既有增加眼球吸引关注的一面,同时也有增加非议而带来负面影响的一面。

  比亚迪垂直创新

  “平等、务实、激情和创新”,是比亚迪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其企业文化的精髓所在。

  比亚迪成功地在汽车领域进行垂直整合,确保了整个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力。

  中外车企一般尽可能高比例地外购零部件,以强化生产效率、分散投资风险,但比亚迪却反其道而行之,陆续培植垂直的供应链体系,至少70%的零部件系自主生产。王传福曾表示,“我们造汽车和别人不一样。别人是专业化分工,我们是大而全,这就是比亚迪战略上的创新。”

  南都记者 朱中齐

(编辑:姵姵)

打印此页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
支持
好文章
枪稿
雷人
无语
标题党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