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吉利

吉利金刚

中国企业跨国如何并购——吉沃案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2日 07:15   南方日报 字号:

  ●案例讨论

  参与讨论嘉宾:

  李书福:吉利集团董事长

  向寒松:知名营销专家

  景素奇:腾驹达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管理专家

  张志勇: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

  【议题一】

  “蛇吞象”是个无底洞如何保证并购资金链不断裂

  企业“蛇吞象”,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资金。但教训是很多人关注的是并购初期发生的费用,而对后期运营需要投入的天量资金并没有充分的认识。事实证明,如果收购后一帆风顺(很少见),资金问题确实不会太大;但一旦遇到点风吹草动或者遇到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企业自身资金不足,而银行贷款此时又不会雪中送炭,往往就会出现资金链断裂,从而让并购中途而废。资金链问题是悬在并购企业头上的利剑。资金链拉得过长,鞭长莫及的地方容易发生断裂。

  福特1999年收购沃尔沃这个世界顶级轿车品牌花了64.5亿美元,在此后的运营中,福特在沃尔沃上又投入了40亿美元资金。可见汽车产业吞噬现金流的能力之强。业内预计,吉利并购沃尔沃后期的营运资金可能也将达15亿美元以上,其中初期投入就需7.5亿美元。

  李书福:吉利向沃尔沃原来的东家福特支付18亿美元。但除收购外,还有现金流、向沃尔沃输血等资金,共需27亿美元。27亿美元资金中,约一半来自国内资金,另一半来自国外,包括美国、欧洲、香港等地资金。国内资金中50%以上是吉利自有资金,其余是银行资金。此次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资金是18亿美元,但吉利还准备了9亿美元的后期运营资金,用于新产品投资、推出产品成本、可能的设备更新,以及周期性低迷时期的周转资金等。

  景素奇:当年明基入主西门子以为是“捡到”大便宜。但随着整合过程的深入,明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向这家公司注资。从2006年年初开始,连续3个月共注入了11亿美元。结果当年西门子手机业务部门亏损就达8.4亿欧元,这意味着明基给予西门子的所有资金注入全部血本无归。消化不良的后果是明基无法承受持续性巨亏。大量注资,使明基资金流动无法兼顾,最终产品开发跟不上变化,市场表现糟糕。中国企业在并购国际巨头的时候,对后续资金的规划,不能太过乐观。

  向寒松:从已披露的信息看,目前吉利集团的资金储备还是没有问题。此外,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资金很大一大部分来自于政府与银行的融资,银行的大胆介入,说明了看好吉利收购沃尔沃带来的利益。而在收购前,收购方对一个品牌的复苏会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例如,吉利此次收购沃尔沃,吉利方面会根据运营的情况,在各个环节安排资金支持,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张志勇:从吉利收购沃尔沃看,融资问题上有政府支持的影子,这不单是吉利内部的问题,也关系中国汽车业如何走向海外。其次,如何尽快让沃尔沃本身良性循环起来,恢复“造血”功能,是一个关键问题。不能做好市场,所需资金将是个无底洞。因此并购企业需制定相应产品和营销策略,组建有效的管理团队,使收购标的本身现金流出现好转最重要。

  【议题二】如何避免买到“败絮其中”烂果子?

  俗话说,买的没有卖的精。买自然有其买入的理由,但卖更有卖的道理。买卖双方的信息其实是很不对称的。卖方总是会将自己打扮得光鲜照人,而将其丑陋的一面尽量掩饰。如果买方对卖方没有进行详尽的前期调研,很可能就会买到“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烂果子。

  有业内人士评价TCL重组汤姆逊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汤姆逊的主业是传统CRT彩电,而2004年前后,彩电业向平板电视升级的苗头已经展现出了。作为在彩电业耕耘了多年的TCL竟然对此都没有基本的判断,足见TCL的前期调研工作远远不到位。

  李书福:吉利研究沃尔沃这个企业已经有8年多了,正式跟福特进行沟通,讨论这个问题,也将近3年多了。对于沃尔沃这个企业的理解和对汽车行业的理解,以及对于福特的理解,以及吉利本身这个企业的核心竞争理念等等,这一些都是福特要选择沃尔沃新东家的非常重要的元素。这就是为什么吉利买到了,其他人买不走。

  向寒松:企业要做好被收购方的评估,需进行详细的体检报告,做到知彼知己。每个企业陷入泥潭,都有着自身的原因。这都是需要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但更为重要的是,收购方要正确看待自己能力,不管是管理方面、资金方面,还是品牌运营能力。不能因对方便宜,值得去买,便一腔热血的冲进去,这样只能将自己搭进去。

  景素奇:明基为了实现跳跃式发展,采取了寻找捷径、以金钱换时间的战略。在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方面,缺乏事前充分的调查评估。收购后才发现,交易陷阱无处不在:估值不准确,技术转让很难顺利完成,特别是高昂的人力成本问题。据估算,德国方面仅3000名员工一年的薪酬,就高达3亿欧元之巨!而德国当地工会非常强势,明基如果在当地裁员,会涉及到非常敏感的政治、社会问题。

  张志勇:中国汽车业海外并购一直在积累经验。当初上汽并购双龙,便是没有认识清楚对方的技术对自己到底有什么用处。在调研方法上,吉利聘请了大量投资公司、银行、会计师行、律师行等作为咨询机构,这是一种科学的方法,有了充分的专业机构意见之后,自己才能更好做决策。此外,对别人进行调研的同时,更不要忘记对自己也要有充分的调研和评估,明白自己到底处于什么位置。知彼更要知己。这是很容易被忘记的原则。

  【议题三】

  兼并之后如何应对品牌、文化差异

  柳传志在收购IBMPC部门后说过,并购最大的困难就是文化差异。在西方,企业文化差异在兼并之后往往成为发展的拦路石,再加上东西方文化差异。更给发展带来了众多不确定因素。事实还证明,一个中低端品牌收购一个高端品牌,还会面临两个品牌之间的协调问题。中国制造一向被视为中低端的代名词。联想收购IBM后,THINKPAD这个此前的高端品牌,事实上已经被削弱了不少。而吉利此前一直给人低端印象,在买入沃尔沃这一豪华车品牌后,如何做到协调发展,从而做到不但使得收购的品牌含金量不降低,又能拉动自身品牌含金量?

  李书福: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沃尔沃汽车将保留自己的鲜明特征,在新的董事会领导下,继续专注在顶级豪华汽车领域的发展。吉利不生产沃尔沃,沃尔沃也不生产吉利。未来吉利汽车与沃尔沃轿车是兄弟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父子之间的关系。

  对于文化差异,我们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这么大的国家就相当于整个欧洲,也存在文化冲突的问题。今天的吉利汽车员工也是世界几十个国家不同国籍、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成长背景的人组成,也工作得很好,没有太大的文化冲突。所以我想亚洲和欧洲、吉利和沃尔沃,虽然之前距离是远了一些,但是并不是说这是一个完全崭新的一个课题。

  向寒松:如何做到收购者与被收购的融合,最好的办法是维持现状,保留现有的企业价值、管理人员、管理方式,让双方有一个半年至1年的充分过渡期,以适应双方的企业文化。目前,海外并购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大部分是由于收购方过于心急。过急、过激的手术式整合,往往会招致更加激烈的冲突。上汽收购双龙的失败,便是直接的佐证。

  对于品牌差异问题,从全球来看,一高一低的品牌组合也并非少数,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大众与奥迪的关系。目前,奥迪在市场、技术开发等方面都有自己完全的独立运行系统,大众集团只是其投资者,奥迪的高端形象也并未被大众的平民品牌所拉低。对于吉利和沃尔沃来说,完全可以借鉴这一模式。

  景素奇:明基兵败西门子,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企业文化的不同。明基以迅捷管理著称,而德国公司迟缓的反应速度及文化差异,使明基无法实现迅捷的管理。德国方面的“完美主义作风”在这个讲求速度的行业里明显有些不合时宜。

  张志勇:跨国并购鲜见成功案例,失败案例则有很多,包括宝马收购罗孚,戴姆勒奔驰收购克莱斯勒,上汽集团并购双龙,都遇到文化融合问题。文化和品牌问题是绕不过去的坎。但这方面最关键的又不是文化的冲突的问题,而是在市场出现问题之后,文化冲突才会表面化。因此,李书福承诺让沃尔沃两年内扭亏为盈是很重的承诺。

  和柳传志收购IBMPC部门不同的是,沃尔沃所在的北欧文化一直较为低调,较少有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这些国家的自大因素。企业文化来源于民族文化,吉利和沃尔沃发生文化冲突的机会比较小。

  李书福: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沃尔沃汽车将保留自己的鲜明特征,在新的董事会领导下,继续专注在顶级豪华汽车领域的发展。吉利不生产沃尔沃,沃尔沃也不生产吉利。未来吉利汽车与沃尔沃轿车是兄弟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父子之间的关系。

  对于文化差异,我们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这么大的国家就相当于整个欧洲,也存在文化冲突的问题。今天的吉利汽车员工也是世界几十个国家不同国籍、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成长背景的人组成,也工作得很好,没有太大的文化冲突。所以我想亚洲和欧洲、吉利和沃尔沃,虽然之前距离是远了一些,但是并不是说这是一个完全崭新的一个课题。

  向寒松:如何做到收购者与被收购的融合,最好的办法是维持现状,保留现有的企业价值、管理人员、管理方式,让双方有一个半年至1年的充分过渡期,以适应双方的企业文化。目前,海外并购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大部分是由于收购方过于心急。过急、过激的手术式整合,往往会招致更加激烈的冲突。上汽收购双龙的失败,便是直接的佐证。

  对于品牌差异问题,从全球来看,一高一低的品牌组合也并非少数,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大众与奥迪的关系。目前,奥迪在市场、技术开发等方面都有自己完全的独立运行系统,大众集团只是其投资者,奥迪的高端形象也并未被大众的平民品牌所拉低。对于吉利和沃尔沃来说,完全可以借鉴这一模式。

  景素奇:明基兵败西门子,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企业文化的不同。明基以迅捷管理著称,而德国公司迟缓的反应速度及文化差异,使明基无法实现迅捷的管理。德国方面的“完美主义作风”在这个讲求速度的行业里明显有些不合时宜。

  张志勇:跨国并购鲜见成功案例,失败案例则有很多,包括宝马收购罗孚,戴姆勒奔驰收购克莱斯勒,上汽集团并购双龙,都遇到文化融合问题。文化和品牌问题是绕不过去的坎。但这方面最关键的又不是文化的冲突的问题,而是在市场出现问题之后,文化冲突才会表面化。因此,李书福承诺让沃尔沃两年内扭亏为盈是很重的承诺。

  和柳传志收购IBMPC部门不同的是,沃尔沃所在的北欧文化一直较为低调,较少有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这些国家的自大因素。企业文化来源于民族文化,吉利和沃尔沃发生文化冲突的机会比较小。

  专题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田志明陈志杰郭小戈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编辑:李芳芳)

转发此文至微博 | 打印此页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
支持
好文章
枪稿
雷人
无语
标题党
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