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油价涨个明白 中美油价无需相提并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4日 17:09  精品购物指南
图为加油站
图为加油站

  6月29晚10点半,傅钰接到一条车友会群发来的短信。原以为会长只是例行发送征集聚会的通知,怎料傅钰看完短信就抄起钥匙直奔地下车库。

  傅钰一边开车一边不忘将这条短信转发给有车的亲友。他的目的地是距小区最近的加油站,却在几百米外就看到排队等候加油的车队。傅钰打开收件箱又将短信读了一遍:“明日零时起,本市93号汽油价格上涨0.48元,至每升6.37元。”

  “才过了一个月,又涨8%,”傅钰呢喃道,“这次加满一箱,能省上30块钱。”

  与傅钰的快速反应相比,国际原油市场更是瞬息万变,截至7月8日,国际油价连续第6个交易日下跌,累计跌幅达16%。面对国际油价的大跌和国内油价的频繁上涨,更多的消费者表示了疑惑和无奈。“中国成品油上调的依据到底是什么?”“中国的油价是高还是低?”“油价的成本到底是多少?”面对油价背后的诸多谜团,国内的石化企业多数时候则选择了沉默。

  本报记者近日走访调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纷纷表示,成品油实际价格并不如想象中虚高。目前油价有一定合理因素,高赋税、高制造成本、难以预测的国际油价才是导致国内油价难以下降的原因。采写、编辑/张动动 李邈

图为09年第四次油价上涨
图为09年第四次油价上涨

  中美油价无需相提并论

  随着成品油价半年内第四次上调,消费者的质疑之声再次纷起,尤其是一条“中国油价已超美国”的新闻,成为近期媒体反复炒作的话题。然而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相关人士纷纷向本报表明,扣除税费等因素,中国成品油实际价格(即裸价)与美国水平相差无几。

  质疑涨价之声也忽略了中美国情的不同,美国纽约有全世界三大石油交易市场之一,因此美国油价与国际原油价格接轨程度相当紧密,而我国仅在今年5月8日刚刚出台油价与国际紧密接轨的管理办法。

  发改委公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规定,当国际原油价格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国内可相应调整成品油价格。因此6月29日油价上调符合《办法》规定,国际油价已在此前22个工作日内上涨19%以上,远超《办法》规定的4%。但是即便有上述管理办法保驾护航,此次涨价却依然广受质疑。

  质疑国内油价远超美国的分析多以北京油价为例,计算方法如下:目前全美的平均油价为2.64美元/加仑,按照美元对人民币6.83的汇率,以及1加仑等于3.7854升换算,这一价格相当于4.77元/升,显然低于目前北京93号汽油6.37元/升的价格,北京现行油价比美国水平高33.5%。

  但是一位中石油权威人士向本报表示,按照上述计算方法得出的结论并不科学:“国内成品油价格只是表面上比美国高,扣除高额税赋,石化企业在炼化环节几乎没有利润。”

  他向记者展示了2009年7月初北京地区中石油93号汽油的批发价格(该数据由中石油华北销售公司提供)。通过扣除税款的方式,本报为中美油价算了一笔账:

  在北京,7月6日93号汽油的批发价为7906元/吨,零售价为8841.56元/吨(6.37元/升),这8841.56元中包含了增值税1282.03元、消费税(即燃油税)1388元、城建等税收291.17元,税占比约为36%。最终,不含税的国内汽油价格为4.07元/升。

  而在美国,以7月6日的油价水平为例,美国当天的汽油零售价为每加仑261.2美分,其中联邦税18.4美分/加仑以及州税21.72美分/加仑,税占比为15.36%。按照汇率折算之后,美国不含税的汽油价格折合人民币为3.99元/升。

  两相比较,北京现行93号汽油价仅比美国高出0.08元/升,两地价格可谓旗鼓相当。由于北京成品油售价在国内属较高水平,全国成品油平均价格甚至略低于美国水平。

  上述计算说明,国内成品油的税率远高于美国的15.36%,一倍以上的税率差是导致目前国内油价较高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税率差只能说明目前中美成品油定为此价的原因,而由于中美国情有别、油价定价方法不同,两国成品油价没有实质的可比性,两国油价相仿只是一次巧合。

  我国成品油税额构成复杂且随炼化成本而波动,美国成品油的纳税额则相对固定。这种定额纳税的政策决定着纳税额所占零售价的比例是浮动的,如果油价高时,税率比例较低,如果油价低时,税率比例高。因此,税率虽然是影响两国油价的重要因素,但单纯以税率高低衡量中美油价其实也不完全准确。因此尽管从目前来看,中美实际油价处于同等水平,但两者的实际构成有很大区别。

  成本过高油价难降

  “如果说国内油价高,也不是因为石化企业索取利润高,而是由于发改委的定价方法导致的。”上述中石油内部人士说。

  事实上,尽管上游利润颇丰,但近年来中石油、中石化等巨头在炼化环节频频巨额亏损。据中石油上市公司2008年财报显示,仅2008年上半年,其炼油与销售板块即亏损590.2亿元,拖累了公司整体利润,降至仅536.15亿元,同比下降34.5%。而同期中石化炼化及销售环节亦亏损高达460.2亿元,两大石油巨头在半年内累计亏损达1050.4亿元。

  上述中石油权威人士也承认,成品油的高额税赋压缩了石化企业的利润,由于发改委出于全局考虑,不允许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实时接轨,石化企业时常处于亏损炼油的境地。

  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初,国际原油价格最高攀升至140美元/桶,约合6762元人民币/吨,中石化采购成本压力陡增。在压力最大的时期,中石化曾每炼一吨汽油亏损2000元人民币。

  该权威人士说:“2009年6月1日提价过后,石化企业炼化环节每吨仍亏损700多元,此次每吨批发价再上涨600元之后,才勉强不亏损。”

  对此,本报通过一位中石化的内部人士了解了成品油价格的组成:“油价的组成因素有很多,原油、炼制、运输以及税收都是一笔不小的成本。按照当前零售价计算,比较固定的成本是运输成本和税收成本。其中运输成本约占成品油零售价的12%~15%,税收成本在35%左右。”

  除了上述两项比较固定的成本外,油价最难界定的成本是炼化成本和原油成本。上述中石化人士介绍道:“原油的炼制成本大概占零售价的10%~20%,这一成本达到或低于12%就已经很低了,但这一比例在实际炼制过程中难以控制,从而导致成本上涨。”

  在他看来,原油炼化过程中10%~20%的成本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与之相比,影响油价的头号因素显然还是原油价格。

  据中石化信息部研究员田春荣介绍,目前中国获得原油渠道分为国内开采和进口两个渠道,2008年中国石油净进口总量已达2亿吨,其中原油进口量为1.75亿吨,同比增长9.9%,石油进口依存度已上升至52%。

  也就是说,国内每炼化出2吨成品油,就约有1吨的原料依靠进口,因此,国内一半左右的成品油成本直接由国际原油价格决定。

  每年中国消耗的成品油总量约为3.8亿吨,中海油约供应4000万吨,中石化约为1.8亿吨,中石油供

  应约1.6亿吨,其中占据成品油供应量半壁江山的中石化进口依存度最高,90%以上原油来自进口。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海油高层表示:“目前国际油价的攀升,导致无论是国内自采还是进口,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成本都在提高。仅开采成本而言,中海油由于在海上开采,成本更高一些。”

  以中石油为例,其原油更多来自于自采,而石油共分三级开采,级别越高消耗成本也越高——一级开采:油管插进油田地表即出油,如早期的大庆油田,每天可产油100~200吨,成本也最低;二级开采:表面油层油压不足,需向地下注水加压,再用磕头机向地下增压才能产油,每个磕头机每天仅产油2~3吨,不仅产量大幅下降,油品质量也有所下降;三级开采:油层处于地下数千米,需向地下加化学试剂并进行加热,从岩石中将油熔解出才能得到石油,故而成本最高。目前中石油的大庆油田就已处于二级开采到三级开采之间,其他国内油田也有部分进入该开采阶段,使得开采成本逐年上涨。

  另一方面,主要依靠进口原油的中石化的情况也并不乐观,我国目前没有战略储备性库存,生产线周转库存也极为有限,因此面对国际油价的跌宕起伏,我国常常束手无策。当国际油价在低位徘徊时,石油企业不能大批采购,而当油价在高位攀升时,又不能减少采购。

  上述中石油高层表示:“建设油库需要数月至数年的周期,往往赶不上国际油价的波动速度,我国在战略储油方面已经落后于发达国家。2009年之前,我国主要通过‘市场油’方式获得进口。”

  为此,从今年初开始,中国先后与俄罗斯、委内瑞拉、安哥拉、哈萨克斯坦和巴西五国签订了“贷款换石油”协议。根据协议,未来15~20年,中国将通过为上述国家的石油企业提供贷款,换取每年3000万吨原油的稳定供应。

  即便如此,中国三大石油企业仍面临开采和进口成本不稳定的困扰,这一因素与高赋税相叠加,造成了成品油价格居高不下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三大石化巨头之中,中石油虽同样面对炼化亏损问题,其上游的油田资源却令其开采成本维持低水平,在三大巨头中保持着最强的盈利能力。

  上述中石油内部人士也承认:“中石油的利润集中在上游,下游亏损靠上游利润弥补,中石化资源多半在下游,对成品油价格更敏感。此次涨价前两家企业炼化环节都亏损,但中石化压力比中石油大得多,显然涨价是迫于中石化压力,中石油则搭了便车。”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编辑:李重)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查看更多枪稿雷文>>

支  持

好文章

枪  稿

雷  人

无  语

标题党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