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闵佟口述历史:我的发动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0日 16:20  汽车商业评论

  大学6年,一汽4年,二汽28年,康明斯(中国)12年,闵佟为《汽车商业评论》讲述的经历就是中国汽车发动机历史的重要注脚

康明斯新兴市场部技术总顾问

康明斯新兴市场部技术总顾问闵佟

  口述:闵佟 整理:ABR记者 葛帮宁

  编者按:你正在读的这部分文字是我第二次执笔写成的。事情的起因在于被采访者闵佟写给我的一封邮件:“葛帮宁同志,‘编者按’中把我与林慰梓博士相提并论是不合适的。他比之于我,乃天上地下,最好全部删除。”闵老在信中写道:“此段文字不属于我口述范围,不便删改,但我强烈要求您做修改。望能理解并予采纳。”

  事实上,早在2008年年底,我就有了这样的想法:寻找一位汽车零部件领域的老人家讲述历史。这种想法与关注该领域的同事刘杨不谋而合。多次商议之下,我们把目光瞄准本土化做得最好的跨国零部件企业之一康明斯(中国)。

  在网上海量浏览康明斯的相关资料后,我们最初选择的对象是林慰梓博士。在世界内燃机权威领域,林博士是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他193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留校任教3年后,到英国CAV公司主持内燃机燃烧研究组,为King's College开设内燃机硕士研究班。51岁时他正式加盟康明斯集团,担任研发工程高级技术指导,5年后升任康明斯副总裁。又9年后,他第一次从康明斯退休,但继续做顾问,1990年,73岁的他第二次从顾问职位上退休。

  但在联系采访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现实问题:林博士在美国,一是采访不方便,二是他已经90多岁,身体状况不太理想,无法长时间交流。如果说问题一可以通过现今发达的通讯设备和视频设施来解决的话,那问题二就成为采访中的最大阻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康明斯(中国)推荐我们采访其顾问闵佟博士。闵1940年生于成都,在天津上高中时就立下志向:将来上大学一定要学汽车,学发动机。1957年他考上清华大学动力机械工程系,并如愿以偿进入汽车专业。

  1995年,55岁的闵佟为提拔年轻人,以提前退休的名义自愿辞去东风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一职。他之前的履历是一汽4年,二汽28年。正准备在东亚大发展的康明斯听到他退休的消息后,邀请他出任康明斯东亚区工程技术总监。2008年5月,闵佟的新身份变为康明斯新兴市场部技术总顾问。

  2009年年初,在位于北京朝阳区东三环北路霞光里18号佳程广场A座28层的康明斯(中国)办公室里,闵佟为《汽车商业评论》讲述了他的发动机历史。

  1940年1月,我出生在成都郊区,七八岁时,因父亲工作调动,在重庆待了两年,后又回到成都。1952年到天津上学,2年后考入天津一中。我对汽车和发动机的热爱就是从这里开始的。高二时,我们有门课外课,叫热机课,我特别感兴趣。不久,又有机会接触学校惟一一辆教学用的破旧小轿车,好像是英国奥斯汀,把它拆开看。那时我就有一个志向,将来上大学一定要学汽车,学发动机。

  高考填志愿,我选的学校全都跟汽车和发动机沾边:第一志愿是清华大学,还有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等(吉林工业大学的前身)。1957年我考上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那时还不是按专业报,而是按系报。

  动力机械系分三个专业:热力发电、汽车拖拉机及其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前者招3个班,后两者各招1个班。进校后,学校给大家分配专业,先让我们填第一志愿,然后写上“服从分配”,我首选汽车专业。

  刚去时,清华大学实行五年制,读了一年后,学校改为六年制。我本来是1962年7月毕业,这样就推迟了半年。前三年学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四年级才接触到专业课,如汽车理论、汽车设计、发动机原理、发动机设计等。

  尽管汽车拖拉机都学了,但我心里在意的还是发动机。有意思的是,老师似乎一直知道我的兴趣所在。1962年下半年做毕业设计,发动机教研室主任程宏教授指导我们去解决天津动力机厂的问题——这个厂从苏联引进发动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曲轴轴颈偏磨问题。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发动机的具体问题。同班同学李德宽(后为天津内燃机研究所所长)、罗述健(后为上海柴油机厂高工)和我到天津了解生产过程、装机和使用情况,然后做分析。设计花了3个多月。

  李和罗负责动力计算,结果是油磨厚度不够,强度不够;我负责了解使用情况,发现滤清器不能很好地把机油里的脏东西过滤出来,两者加到一起,造成了磨损。

  毕业设计后在工厂做答辩,工厂设计科技术人员都在。我讲了发现的问题,并建议他们从两方面进行改进:一是更换滤清器,二是改变曲轴上面的钻孔位置及角度。

  后来我才知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答辩完后,就有技术人员对我说:“我们也提过这些问题,但领导听不进去,说了也没用。”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长春一汽,学校教研组曾给我写过一封信,大意是,天津动力机厂准备采纳我们的设计,问我是否同意提供,但他们具体改进了没有,改了多少,改进得是否成功,我就不太清楚了。

  之所以提这一段,因为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发动机不管设计得多好,如果在使用中不注意,就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果再加上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就可能造成产品损害。从那时起,我发现自己喜欢通过试验和调查来分析原因,这就属于试验研究范畴。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编辑:赵文杰)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查看更多枪稿雷文>>

支  持

好文章

枪  稿

雷  人

无  语

标题党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