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开年之际,克莱斯勒与上海汽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中国汽车业“三大”中最强者和美国汽车业“三大”中的最弱者正用截然不同的方式应对各自的危机。
自2008年12月以来,双龙汽车这个上汽曾经的海外并购“标本”正一步步走向问题的集中爆发点,销量下滑、流动性危机都在金融危机波及之下让双龙走向破产的边缘。
上汽显然在这场危机中被拖得太疲惫了,韩国工会和债权方银行的态度无疑更加重了上汽的无奈。因此问题的核心已经从如何援助双龙变成了是否该放弃双龙,这背后的潜台词是,上汽将为这次海外并购付出多少学费?
与面临“分家”压力的上汽和双龙不同,克莱斯勒这个在中国市场的失意者却正急着通过与菲亚特的联盟尽快摆脱危机。尽管只是一份无约束力意向合作协议,但双方显然对此颇为看重,在第一时间都有官方消息发布。
分与合,两者看似完全不同的应对,如果回到如今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之下来看,却有着相同的诉求。上汽这样来自新兴市场的企业正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代价,而克莱斯勒这样的没落贵族也在寻求菲亚特小型车的新鲜血液完成蜕变。
上汽再陷双龙困局
在2007年的并购后盈利时,上汽与双龙可能都没有想到双龙的危机会在2009年变得如此深重。
2008年8月12日,双龙汽车称:2008年销售额为1.3288万亿韩元,同比减少18.6%;营业损失为599亿韩元;其净损失为699亿韩元。2008年上半年其总销量仅为4.9802万辆,同比减少26.0%。
终于在2008年12月19日,双龙汽车的流动性危机爆发,其向员工们发送家庭通知称:“预计仅今年就将出现10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亿元)以上的赤字,12月经营资金短缺,因此无法发放工资。”
之后就是历经半个多月的罢工与集会,并且韩国工会方面再次祭出了“偷窃技术”的法宝。尽管2006年由韩国政府主持的一项调查已经证实了这完全是流言,但在工会方看来最重要的是找到一切有利条件向上汽方面施压,以达到让上汽注入资金支援的目的。
作为资方注资帮助双龙本无可厚非,上汽也并非没有这种打算。在双龙去年12月陷入危机以来,上汽已经紧急支援800亿韩元使其渡过了难关,并应双龙汽车的要求在新车开发项目上先行支付了另外的技术劳务费约600亿韩元(4500万美元)。此外上汽还进口了之前并没有预定的1000辆双龙爱腾(Actyon),并先行支付了200亿韩元价款。
但面对上汽要求“调整结构提高效率”的支援条件,双龙工会方坚持认为双龙目前的困局是上汽方面的投资和经营不当导致的,而不是金融危机影响下全球汽车业衰退的一部分。
双龙主要债权银行韩国产业银行也表示,对于双龙汽车要求的额外贷款,如果上汽不支付技术转让费用等共计3200亿韩元(约16亿元人民币)、提供支援,那么银行很难向双龙汽车进一步提供贷款。
在欧、美、亚各国政府纷纷为汽车业提供援助的时候,韩国方面的这种态度难免给人对待中资企业“地域歧视”的印象,似乎上汽并购了双龙就应该为其一切买单,哪怕是危机时也不愿拿出一点合作的诚意。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