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12月26日在人民大会堂签约至今,所谓 “国内汽车业最大的重组案”,“上南合作”过去整一年了。作为推进合作最主要的当事人,上汽集团、上海汽车董事长胡茂元、原南汽集团董事长王浩良以及上汽股份副总裁陈志鑫、蒋志伟和原南汽集团总经理俞健伟集体会见媒体,“报告”了合作一年来的进展。
胡茂元将上南取得的成果,概括为四个“变”字:即“南亚轿车变活了”,“自主品牌轿车名爵变顺了”,“商用车发展变快了”,“零部件业务变广了”。
南亚公司成立8来只有两年盈利,累计亏损22.2亿元。用胡茂元的话说,是“南汽最大的出血点”,还牵涉到1200多名职工就业,是实现“全面合作融为一家”的最大障碍。经多次协商,南汽与菲亚特友好分手,上海大众接收南亚资产,实现了无缝衔接,扫除了合作的障碍。
名爵是上南合作的重点,胡茂元称。从打官司变成全面合作,统一规划、统一采购、统一研发、统一营销、统一制造,自然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名爵的设备购自破产后的罗孚,加基建投资共30亿元,而三个产品不足以支撑这样巨大的投资。合作后,打破了原来南京生产名爵,上海生产荣威的格局,并将最大细分市场的A级车平台放在南京生产,加强名爵造血能力。10月27号又启动名爵二期工程,两年完成26亿元投资。两个品牌都有了明确的定位和生产分工。
以依维柯为核心的商用车板块由于跃进亏损而受拖累,合作以后,上汽偿还了南汽欠南维柯9亿多元债务,商用车发展变快了。
零部件板块,成立东华公司,股权上汽拥有75%,跃进拥有25%。下辖17家零件企业,主要为商用车实施配套。在上汽大规划下,跟上汽优势企业合作,用存量吸引增量。到2013年,安排了13个项目,计划投资25亿,提升主营业务,规模效应变大了。
合作以后,南汽集团当年减少亏损40%,2009年将再减40%,预计2010年可扭亏为盈。胡茂元说,这只是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南京将建成上汽重要的轿车、商用车生产、营销、服务基地。
合作一年来的变化是显著的,但把合作仅仅定位为“国内汽车业最大的重组案”,还是低估了事件的意义。
所谓“上南合作”,本质上就是上汽对南汽的兼并,“合作”之说,不过是一委婉的表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兼并本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世界汽车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兼并重组史,但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兼并却变得极为困难。因为在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太紧密了,企业不仅是地方政府重要的财税来源,也是官员们创造政绩GDP的重要途径,所以各地政府都不情愿让当地企业被他人兼并。纵观这些年汽车业成功的和不成功的兼并案,无一例外的都是在政府的直接撮合下实现的,包括5年前一汽与天汽的所谓“强强联合”。
兼并对优势企业来说,是看中了别家的优质资源而进行的一种低成本扩张;对弱势企业来说,则是经营上出现了大麻烦,难以为继,不得不变卖家产以自救。所谓“强强联合”,完全是杜撰出来的一个虚假概念。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真正的“双强”之间,可能会在一些项目上有短暂的合作,而绝对不可能有真正的联合。即使如戴姆勒与克莱斯勒这样的强弱联合,最后也只能是分手收场。
所以上南联合,尽管是政府推动,但仍然是两家企业有内在需求,否则合作也难以进行,有过去南汽与东风、与上汽几度未成功的联合为证。真正让上南走到一起的“媒介”是罗浮,正如胡茂元所言,“双方就是为了自主品牌而进行合作的”。
收购罗孚,虽然上汽南汽皆有斩获,但无疑南汽收购的部分更具有价值。在购买“罗浮”品牌受到福特阻击以后,加之知识产权纠纷,上汽自主品牌发展已是举步艰难。而将南汽名爵纳入上汽旗下,不仅消灭一个直接的竞争对手,一劳永逸地清除了荣威发展的障碍,而且轻而易举地获得了一个国际知名品牌:MG。大家知道,打造一个国际知名品牌,需要很多真金白银的投入,还需要相当的时间消耗。
从江苏方面来说,做强做大南汽,成为江苏省的支柱产业,当然再好不过了,但南汽的确是百病缠身,资金缺口巨大,尤其是自主品牌名爵,无论引进什么战略合作伙伴,都要受制于人。所以王浩良立即接过了胡茂元头投来的“橄榄枝”,并提出“联合就要全面联合”,胡茂元则以“融为一体”回应,而这则正中王浩良下怀,经过两年多的调查研究,他深知南汽的水有多深。
上汽把两个合资企业做得都很成功,但自主品牌缺失,却是上汽的致命伤。补上这一课,无论对上汽,还是对胡茂元本人,就都算功德圆满了,所以上汽做自主品牌不遗余力。在这场重组案中,胡茂元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正是看准了胡茂元的迫切心理,王浩良乘机把南汽的包袱全甩给了胡茂元,而当时的胡茂元并不清楚南汽的“窟窿”究竟有多大。当然兼并了南汽,也使上汽的规模一举超过 “第一汽车”,成为中国汽车业真正的NO。1。
上南合作,上汽是一举三得,南汽的职工得了实惠,对江苏省、对王浩良则是一种解脱,所以胡茂元是笑在脸上,王浩良是乐在心里。
王浩良认为,国汽车工业的状态不好,是因为散、乱、弱的状态始终存在,这当然也是中中国汽车业的主流观点,但笔者难以苟同。近30年来,中国汽车主管部门始终顽强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反对“散乱差”,但却没有多少么效果,原因在于“散乱差”只是一种表象,中国汽车问题的症结是缺乏真正的竞争,有太多的政府保护,而缺少市场上的兼并与重组。
上南合作的成功告诉我们,中国汽车要走向健康,只能是推动内部互有需求的企业兼并与重组,而不是所谓的什么“强强联合”。(文: 程远)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