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9年中国汽车发展十大关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30日 16:25  中国汽车报

  1、汽车消费的“收缩”与“扩张”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将美国“三大”等跨国汽车巨头拖入泥淖之中,中国汽车工业也或多或少受到冲击。在此背景下,2009年汽车工业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都会出现“收缩”,汽车业期盼的1000万辆产销目标,2009年可能依然难以实现。中国汽车业在连续数年高速增长之后,很可能进入一个调整和缓冲期。

  不过,即便是总量增幅下降,一些细分市场还是有增长机会。例如,发动机排量1.0~1.6L的经济型轿车市场增长仍将继续;今年SUV市场有较大幅度增长,明年这种势头很可能会延续下去,尤其是小型柴油版SUV会受到县镇用户欢迎。在商用车领域,重型货车、轻型货车和微卡仍将增长,中型货车的份额会平稳回落。载货车市场“两头大 中间小”的格局日显明朗。大型客车继续增长,其他类客车会略有下滑。随着“公交优先”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公交客车明年的需求比公路客车更为稳定,公交车市场将成为客车企业必争之地。

  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汽车需求量基本趋于稳定,今后二三级市场将成新的增长点,汽车企业渠道下移成为必然趋势。但在向县镇一级市场铺设经销网点的同时,企业对经销网络的监控难度将加大。如何避免出现摊子过大、服务质量下降等弊端,在拓展渠道的同时,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品牌美誉度,成为企业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在“收缩”与“扩张”同时并存的情况下,明年我国汽车市场可能发生结构性变化。

  2、汽车生产的“保”与“压”

  2009年,是汽车市场的一道坎,汽车消费结构可能出现较大调整。为了顺应市场消费结构变化,汽车企业在生产安排上会有保有压,而不是一味地全面停顿、全面削减。

  因此,符合市场消费发展方向的产品,不仅不会削减,还会迎来新的机遇。同样,符合政策导向、符合更加严格的法规标准要求、能满足消费者更大需求的产品,不仅是汽车生产厂家力保的,而且是要扩大生产规模的。不仅国内需求量大的要保,附加值高、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出口产品也是企业明年发展的重点。

  与之相反,一些高排放、高油耗的产品,既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导向,也日渐不受市场欢迎。这部分产品将在汽车企业生产清单中不断压缩比重。

  在汽车生产“保”与“压”之间,我国汽车工业产品结构有望获得优化。

  3、自主品牌的“发展”与“生存”

  有没有自主品牌产品,自主品牌产品阵容是否强大,决定了中国汽车在世界汽车之林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坚定不移地发展自主品牌产品符合国家利益、行业利益,这一点不容质疑。

  在我国汽车自主品牌产品中,商用车发展历史比较长,乘用车的影响力、竞争力都较弱。近10年来,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逐渐得到市场认可,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

  成绩值得肯定,问题不容规避。事实上,一些自主品牌汽车在市场上长期不被认可,销售逐渐萎缩,被市场淘汰的速度在加快。

  今年是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比较艰难的一年。一些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出现了销量下滑较快,财务状况恶化的问题,企业面临出局的危险。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2009年,自主品牌不能只谈“发展”不谈“生存”了。

  对那些本来产品线短、产量规模效益差、品牌影响力小的企业来说,2009年可能真的遇到生死考验了。长安集团董事长徐留平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将竭尽全力将自主品牌轿车坚持搞下去。但目前自主品牌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生存下去,其次才是发展问题。”

  商用车市场也不例外,一些长期经营不正常、产销长期为零或基本为零的企业,在2009年同样面临生死考验。

  2009年,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将经历一场“大考”。

  4、合资企业的“进攻”与“防守”

  自从1984年,整车领域的合资合作快速发展以来,世界汽车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战略一直都以“进攻”为主。投资是进攻,引进技术、引进产品是进攻,对渠道的争夺也是进攻。

  然而,当绝大多数跨国汽车巨头都已进入中国市场并设立合资企业,投资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一批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不得不在“进攻”的同时开始“防守”。

  举个例子,今年上海通用由连续数年的销量排名第一下滑至第三位,明年要想维持现有市场占有率甚至收复“失地”,就要看其攻防措施是否得当了。而神龙汽车、北京现代等企业也面临同样的难题要破解。

  2009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或许是跨国公司全面体验竞争压力的开端。

  5、汽车产品的“成本”与“质量”

  三鹿奶粉事件的爆发,让奶粉行业经历了一次彻底洗礼,也给中国汽车业极大震动和警醒。汽车企业老总们惊呼:应警惕“奶粉门”悲剧在汽车业重演。

  如果说在高速增长的市场里,企业还有“学习”机会的话。那么,在消费者逐渐成熟、国家产品管理法规不断完善,尤其是市场消费受到整个经济影响出现下滑的时期,质量与数量、质量与成本的辩证关系,会直接考验每一个企业的每一个产品。市场份额扩大、客户满意度提高的重要性,已经渐渐超过单纯的销售数字爬升。

  如果说,前些年国内一些企业的产品质量让位于制造数量、高质量让位于低成本的做法,还有客观市场基础,那么,今后这种生产经营模式将越来越行不通。明年,汽车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会增大,控制成本成为必要工作。如何在降成本的同时保证、甚至提高产品质量成为不可回避的课题。

  在这样的残酷考验下,明年或许能够诞生更多的“三低三高”(低价、低油耗、低排放;高质量、高性能、高性价比)车型。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编辑:王禁)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