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独家代理制度不变 恐难撼动进口车价格暴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8日 07:42  中国汽车报

  近日,有传闻称《进口汽车市场管理实施细则》(草案)已基本完稿,即将呈报商务部。在记者采访中,这一消息得到几位参与草案制定过程的进口车经销商的证实。

  不过,对于草案的内容经销商普遍不愿多说,只是颇为无奈地表示,与他们的预期存在一定距离。在他们看来,扭转目前进口车市场的种种不合理行为,最根本的当属取消跨国公司的独家代理制度,免去其在华设立的独资或控股的总经销商的各种特权,但草案中似乎对此并没有过多涉及。

  进口车价逆势上涨

  根据国家统计局、海关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07年,我国汽车销量达到879万辆,汽车整车行业税前利润约600亿元。其中,共进口汽车约32万辆(含SKD整套散件),如果保守估计每辆车平均利润10万元,那么跨国公司去年仅在总经销环节就从中国赚取了300多亿元,如果再加上进口过程中留在国外的利润部分,去年至少从我国赚走了50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总经销环节赚取的300多亿元中,很大一部分是进口车定价虚高致使中国消费者多支付的“冤枉钱”。

  这一尴尬局面是如何造成的?这要追溯到两年前。当时,几乎所有跨国汽车公司都拿着《办法》赋予的“令牌”,纷纷成立进口车销售部门或者销售公司,对平行进口等授权之外的第三方进口车销售商,采取各种手段削弱其进口权限。随后,这些跨国公司又利用各自合资公司的销售网络,实施并网销售,将进口车渗透进了国产车的销售体系。与此同时,跨国汽车公司又逐步将进口车的定价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如此一来,进口车价格在关税下降、配额取消、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不仅没有按照加入WTO后的市场规律出现下降趋势,部分车型的价格反而出现或多或少的上涨。

  运用市场策略控制价格

  一位汽车营销专家告诉记者,这两年跨国公司就像熟悉水性一样,对中国市场的需求、增长、消化能力等特点慢慢了解并且吃透,在华市场策略也随之发生变化。他们利用中低端的合资产品扩大知名度、拼市场、抢份额,而进口车销售则是牟取暴利的重要渠道。因此,跨国公司对于合资产品往往采用扩大产能、增加库存的手段,对进口车则严格控制供货量。对于跨国公司来说,产能并不是问题,限制供货量实则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价格,获取更高利润。

  一位雷克萨斯授权经销商告诉记者,丰田对于经销商的订货量控制得很严,即使付了全额订金,也未必能在短时间内提到车,但雷克萨斯不仅没有因此而损失市场份额,反而在去年销售了28839辆,增幅达到100%。按照保守计算,雷克萨斯单车利润应在11万元以上,估计其利润在40亿~50亿元。

  据这位经销商透露,实际上,雷克萨斯的单车利润远高于11万元。以雷克萨斯LX4700为例,与国内相同配置的车型在日本的售价约合人民币30万元,按照82 %的综合税率(由关税、消费税和增值税组成)计算,在中国售价应为55万元左右,但实际售价却在120万元左右。

  控制终端牟取暴利

  一位宝马经销商则指出,按照在华销量估算出的仅仅是跨国公司巨额利润的一部分,有些跨国公司采用高报关形式,将大量利润留在国外。据其所知,宝马的报关价开始时较低,后发觉在华的最终利润过高,因此而缴纳的税费也过高,为了尽可能规避这些税费,便提高报关价。目前的报关价比2006年宝马总经销成立前的报关价还要高出不少。

  一位从事平行进口业务的经销商告诉记者,跨国公司通过总经销在华销售的进口车利润,是其在国际市场获取的数倍、甚至超过十倍。根据丰田汽车公司公布的2007年度财务年报,其在全球市场总销量937万辆,营业利润约1475亿元,平均单车利润约1.57万元,而且还包括了丰田金融公司等获取的其他收益,实际单车利润更低。然而丰田出口到中国的单车利润却超过10万元,加上国外部分的利润,丰田在华销售的丰田品牌和雷克萨斯品牌的进口利润率,约为全球利润率的六七倍甚至更多。按2007年丰田向华出口6万辆汽车计算,利润总额约60亿元。

  在采访中,经销商普遍认为独家代理制不仅造成了进口车价格虚高,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而且由于总经销商的权力过大,使得授权经销商为了保证自己的利润,不得不更多地听从总经销商的安排,话语权丧失,令跨国公司在我国终端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如果取消独家代理,使进口车的代理权由三到五家掌握,在跨国公司的内部销售渠道形成竞争格局,进口车市场的种种不合理行为也将随之消失。

  编辑短评

  跨国公司和中国进口经销商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特别是《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实施后,跨国公司利用规则对中国经销商更加霸气十足。随着跨国公司在进口车销售领域控制力愈发强势,国内消费者的利益受到很大损害。现在,经销商已感到忍无可忍,有关部门也决定有所行动。《进口汽车市场管理实施细则》(草案)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制定的。但是,从记者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草案最终能否修正和弥补此前《品牌销售管理办法》的一些政策漏洞,捍卫我国消费者利益,现在看来并不太乐观。重要的是,相关负责部门必须敢于正视近年来进口车领域出现的问题,敢于承认先前的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存在致命缺陷。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