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车市"涨"与"降"的悖论 自主品牌"难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1日 09:29  21世纪经济报道

  “涨”与“降”的悖论

  与经销商一起研究市场,缓解压力的直接途径也许就是在价格方面进行促销。而这与欧美汽车市场的涨价趋势背道而驰。

  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更严格的燃油经济性和低排放标准加大了开发成本,通用、丰田以及宝马公司都已宣布,将提高在美国销售的所有车型的价格,涨价幅度约为1%。但中国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需求增速下降预期足以抵消任何汽车企业的涨价冲动,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增加销量摊薄成本,同时想方设法减少开支。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要想增加销量几乎必然意味着下调价格。

  4月份时,还有汽车企业以原材料涨价为由酝酿涨价,但是进入6月以来,已是降声一片。

  奇瑞汽车5月份率先涨价,由于没有得到其他同行响应,奇瑞很快结束了降价。

  5月26日,上海通用新凯越上市。上市第二天,上海通用别克市场营销部发给经销商的《2008年5月别克品牌促销方案(补充)》显示,为了支持经销商向消费者提供优惠,上海通用还将向经销商发放新凯越促销奖金。6月9日,北京某上海通用4S店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购买新凯越赠送价值8000元的售后服务大礼包,也可以直接优惠4000元现金。“这是执行厂家的销售政策,每个上海通用的4S店都是这样。”

  2006年以来,作为国内最大的乘用车公司,上海通用一直是中国车市的晴雨表。

  华晨汽车董事长祁玉民表示,“目前不适于涨价”。

  长安铃木王惟说,“现在欧美国汽车行业都呈现涨价的趋势,中国未来涨不涨我觉得不好讲,中国汽车行业降价降了十多年,但我个人认为现在是消费者购车的最好时机,今年购车在性价比方面都是比较好的。”

  自主品牌的“难年”

  一方面是紧缩政策将减缓经济增长速度,减少政府和个人收入;另一方面是,物价尤其是屡创新高的国际油价。这都让一些消费者对于汽车望而却步(很多人认为政府的成品油价格管制会在奥运会后适当放开)。

  种种不利因素叠加在一起,可能导致中国汽车市场在保持了三年的高速增长后,进入一个调整期。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08年4月,我国销售汽车92.3万辆,环比下滑12.7%。同比增长14.1%,但增速明显放缓。其中,轿车销售增速大幅下降,由一季度的20%左右下降到8%,由于轿车占行业消费比重达50%以上,直接导致行业增速下滑。

  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的最新统计则显示,5月份,国内乘用车各品种产销环比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MPV降幅最为明显,分别达到18.9%和10.6%;轿车产销降幅分别达到15.6%和4.1%。销量排名首位的一汽大众5月份销量环比下降16%。

  增速放缓将使一些积累的问题迅速放大,比如,部分企业产能利用率、利润率持续下降;在央行控制流动性的背景下,企业营运资金更加紧张等等,首当其冲的将是一些本身抗风险能力较差的自主品牌企业。

  中投证券分析师陈光明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四次汽车市场的波动规律表明,受宏观调控和经济紧缩的影响,汽车市场会出现周期性的调整和波动,调整期一般为2年左右的时间。随着2008年国内宏观调控和经济紧缩的深入,2008、2009年汽车行业将进入景气下行周期,预计2010年行业景气回升。

  这份报告同时指出,2008年一季度,受钢价涨价影响,行业毛利率同比下降0.5%。由于二季度钢价上涨幅度更为明显,预计行业毛利率将继续下降1%以上,全年行业盈利增长在10%左右。

  他的观点得到了汽车企业的佐证。事实上,在成本上升情况下,降价导致的利润率下降是很多企业难以承受的。长安铃木王惟说:“现在企业的压力更多来自于成本的压力。我们的产品定价、公司的毛利都非常低,包括去年毛利都不到两个点,今年更低了。”

  海马汽车市场部部长汤斯直言,“我们企业的感觉,应该说2008年到2009年可能会是比较困难的两年。”汤分析称,中国低成本、低人工、低利润商业模式恐怕很难维系,公司曾经做过15年马自达的产品,实际上利润率也非常低。海马汽车也面临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出口压力,他认为,合资企业对抗上述风险的能力要远高于自主品牌,而很多跨国企业开始研发小型车,还有印度塔塔2500美金的Nano,这一趋势将对自主品牌的冲击非常大。

  上海大众斯柯达销售总经理助理王晓翔认为总体来说对乘用车的市场需求不是太乐观。

  5月25日,王晓翔对灾后市场做了一个报告分析,他提出灾后要警惕油荒产生乘用车市场需求下降。“今年年初的时候温家宝总理提出今年是一个‘难年’,现在的情况看起来确实是很难。尤其是油荒和油价上涨,乘用车的年需求增长速度低于10%,就有很多汽车厂商很难受或者有些厂会出现负增长。”

  王晓翔认为原材料价格成本的上涨,包括今年这么多事件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对自主品牌的影响可能会更负面一些。

  记者 史宝华 邓林奕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编辑:李重)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