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超
在北京举办的“卡罗拉(参数配置 图库)安全技术研讨会”,原本是丰田公司刻意布置的庆功会,但媒体对卡罗拉如何获得五星评级并不感兴趣,他们更希望将日系车的特点放在“德日之争”中去讨论,并非要争出个优劣来。这场温和的产品报告会,出乎意料地演变为专家与媒体的辩论会。最终,令双方都满意的是,观点交锋碰撞出的思想火花,让人们清醒地意识到全球汽车安全研究的现状,系别纷争在这里显得微不足道,而那些固执己见的人,此刻也到了要重新反省的时刻。
德系车和日系车没有明显区别
“全世界新的车型有很多,在我看来,不能简单把它分为德系车、日系车、美系车,这是很不确切的分法。如果具体说某一种车型,在各方面总是有区别的,比如说德国车可能更追求动力性能,美国车可能更追求舒适性能,但我觉得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这种说法应该是比较过时的。”对于一度甚嚣尘上的德日之争,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周青的态度很明确:这种争论完全没有必要。
“丰田公司在日本建立,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今天,你很难界定他是个美国公司还是个日本公司,因为丰田有大约一半的产值,一半的员工,相当部分汽车的产品设计都在美国,大部分利润也是从美国来的。”周青表示,丰田在美国号称自己是本土制造商,说丰田车是美国车也不为过。
丰田汽车公司第一车辆技术部、车辆安全组组长间濑重美表示,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日系车跟美系车,特别是德系车并没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在实验中也研究过德系车的特点,进行过相应的测试,我们会吸取双方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自己的研发,本质上的差异是没有的。”
“如果说具体差异特征的话,从碰撞标准来看,欧洲碰撞体系没有正面100%碰撞形态,而日本有正面100%和正面40%偏置碰撞两种形态。欧洲的观点认为,正面40%偏置碰撞在事故中代表性更强,而日本J—NCAP,包括丰田公司,也同时致力于正面100%碰撞减轻伤害的研究,这是两者重要的差别。”间濑重美说。
既要有吸能空间还要考虑乘员舱强度
在间濑重美看来,丰田的GOA车身有很多进步的地方,他们在颈部保护设计,以及对行人的安全保护方面,花了很大力气。“卡罗拉一开始研发就投入了巨资,一台试做碰撞实验车的成本大概在2000万日元左右,总共会消耗100台左右的数量,加上在设计研发过程中所投入的人力,总体费用是非常大的。”
“作为安全车身,吸能区域如何有效地吸能是非常关键的地方。并不是说只要车硬就是好的,主要还在于匹配。”间濑重美告诉记者,要保证安全,一定要有吸能的空间,配上高强度的乘员舱,这两个是互补的。如果吸能效果好,却没有一个强度很高的乘员舱,同样体现不出安全性。
周青表示,一般来讲,轻一点的车前端强度要低一点,这是必须的。如果有一个很高的前端强度,会对单车事故的乘员保护不力。在两车碰撞情况下,假设两车重量差别比较大,显然偏软的车和质量小的车要先变形,吸收两车共同的动能,这是第一个阶段。
当变形吸能区已经用尽了以后,这时它的乘员舱设计强度,应该不允许发生乘员舱侵入。也就是说,小车乘员舱强度,应该要大于大车前端的强度。当小车前端碰撞区都已经用尽了以后,这时大车的前端开始参与变形,来吸收两车残余的共同动能,这是第二个阶段。
到第三个阶段,两车的乘员舱必须有足够的刚性。如果大车前端强度设计得很高的话,是不利于大车本身单车事故保护的。假设低速碰撞两车乘员都没有伤害,显然轻的车贡献要大一点,参与的变形要多一点。但在设计车的时候,肯定以保护人的安全为第一要素,轻的车修车成本会高一些,这是显然的。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