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4日 17:49  汽车人杂志

  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灾后重建,固定资产投资必然加速增长,这无疑给过热的中国经济又添了一把火。

  虽然中国政府目前执行从紧信贷政策,但在地震灾难后,政府必将进行大规模重建,考虑重建需要国家贷款支持,地方政府不得不减轻对灾区基础设施投资以及救灾活动的信贷控制,央行目前实行的信贷紧缩政策因此会出现一些松动变化,但这又可能面临生产成本上涨引发的高通胀,进而对紧缩信贷的努力形成冲击,国家宏观调控难度更大。

  “实际上,长期以来,地方政府经济与中央保持某种程度上的割裂、剥离状态”,尹家绪表示,“国家一再强调放缓基础建设的步伐,希望走得慢一些,但地方政府官员为了突出‘政绩’,却热衷于扩大投资,GDP增幅节节攀升,通货膨胀更难抑制。”

  继续紧缩的货币金融政策也让尹家绪感到不安,他告诉记者,央行已经准备第4次上调准备金率。如果货币政策继续从紧,受压力最大的将是经销商,经销商将再难从银行借款,直接后果是流动资金吃紧,间接后果是导致经销商从车企提车困难。

  尹家绪的担忧确实存在,因为中国经济面临的形势实在让人不能轻松。一方面,国际环境恶化,为摆脱次贷危机影响,美国央行频频降息,这使得以出口为经济发动机的亚洲国家日子更加难过;另一方面,国内通胀的经济已经不允许再扩大投资,但年初以来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都让政策制定者难以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4月份,央行货币供应量就再度出现反弹。

  如何在“抑制全国性通胀”和“地区性灾后重建的大规模投入”之间做出平衡,这是“5·12”大地震留给决策部门的最大难题。虽然从1998年的洪灾到2003年的非典再到今年年初的雪灾,或多或少都给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但相比之下,此次地震后的经济情势将更加险恶。

  据统计,1998年的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2551亿元,2003年非典的直接经济损失为900亿元左右,今年年初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千亿。与此前灾情不同,今年地震发生的背景,是国家宏观经济出现过热迹象,亟待政府紧缩调控的现状。“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示,今年工作的首要任务为抑制不断上涨的物价指数,抑制通胀和防止经济下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雪灾和地震灾害造成的种种不利影响,使这一对立矛盾表现得更加尖锐。

  西南经济受挫

  8.0级的汶川大地震横扫近半个中国,甚至数千公里外的北京都有震感,虽然波及范围广,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地震造成的经济影响主要集中在汶川及周边数百公里内范围,其他地区所受影响将相对隐性。地震摧毁的不仅是路舍桥梁,对四川今年农业也将形成严重打击。

  正如上面所分析的,相对其他地区,受灾最严重的四川在中国经济结构中相当醒目。虽然自身并不是制造业重镇,但它的农业耕地面积占全国的8.2%,粮食产出则占9.2%之多,生猪生产占11%,四川对中国粮食安危举足轻重。由于农业生产对地震相当敏感,自然条件的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灾难性地震后引发的农业生产设施被毁,生产人员和工具的缺乏,都更可能造成农作物歉收甚至绝收,这无疑是给年初以来吃紧的粮食供应形势火上浇油。此外,由于交通运输影响,物资进出四川都会受到制约。专家预计,由于交通延误造成的农产品运输受阻,无论是粮食还是猪肉,价格都有可能进一步上涨,在此推动下,国内食品价格将会继续攀升,这都将对早已绷紧的通胀施加新的压力。

  在前方记者传回的镜头里,部分受灾地区早已是一片废墟,基础设施被毁,交通运输中断,市场活动停止。镜头里看到的是直接损失,间接损失更难估计,如果要准确评估受损情况,起码要等到救灾行动停止后才能统计。但可以肯定的一点,地震对川渝地区的伤害远不止眼前所看到的一幕幕。

  以川渝为核心,进行西部大开发是国家近年来力导的战略性举措。但是有迹象表明,继年初雪灾造成运输阻塞和电力供应不足后,“5·12”地震可能会进一步阻隔有意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企业。

  一些沿海企业原本已看中内陆地区劳动力丰富和地价、物价便宜的优势,准备进行产业转移,但春节前夕发生的冰雪灾害,致使数百万人无法回家过年,许多中部地区电力中断,并造成了近1000亿元的经济损失,这使得企业主对内陆地区相对脆弱的基础设施进行重新审视。现阶段,制造业仍然是沿海经济主体,现代制造业所关注的不仅是劳动力价格和生产成本,物流、配套、基础设施等有可能改变企业对投资地区的评估,而这些却是内陆地区招商引资上的软肋,地震之后,川渝经济体面临更大考验。

  总体影响有限

  但上述负面影响,只是暂时性的短期现象,地震对于全国总体经济造成的震动,可能并没有想像中那样大。和汶川地震造成惨烈的人道灾难相比,它对国内经济增长产生的负面作用小了许多,甚至有专家表示,汶川地震对经济造成的损失,甚至不及年初南方的冰雪灾害。判断一场灾难对经济体造成怎样的影响,最主要是考察灾难是否影响了工业和农业的生产,或者受灾地区是否有非常强劲的消费能力。此次地震灾害最严重的汶川及周边地区,位于川北人烟稀少的欠发达地区,那里既不是工业中心,也不是农业主产区,当地经济相对贫困。如果把主要受灾区──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加起来,虽然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2%,但GDP比重只有15%。在受灾最严重的川渝地区,2007年两地占中国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只有3.5%,出口比例为1%。相对来讲,年初冰雪灾害覆盖的范围不仅远大于此次地震范围,牵涉到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都是国内经济发达地区,波及面更广,因此对经济的影响更大。如果不考虑人道灾难,汶川地震此次对国内经济的破坏力度相当有限。虽然地震对经济的影响还没有完全释放,但已有相当多的海内外经济人士认为,地震至多只会对第二季度国内生产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受灾区重建、投资扩大等因素刺激,重建甚至有可能对下半年经济起一定促进作用。从近期沪深股市来看,重建概念股已经在灾后出现,其中钢铁、水泥、医药等板块表现活跃。

  究其原因,基础设施尤其是房屋的重建将成为灾后重建的重点,这必然会对附近地域的水泥、钢铁等建材行业带来相当需求,从而对从事基础建设的上市公司产生正面影响。

  地震灾难充其量只是对部分地区存量经济产生一定影响,但绝不会妨碍中国总体经济增量继续增长。从国外案例来看,地震后灾区重建,工业生产往往很快出现反弹,同时刺激GDP增长。

  灾难已经过去,抓紧时间重建家园,是眼下最主要的事情。这不仅是对地震中死难同胞最好的告慰,也是全国13亿同胞的共同愿望。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编辑:王禁)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