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强震难撼中国经济:震后的中国经济走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4日 17:49  汽车人杂志

  引言:虽然汶川地震将加剧中国部分地区的通胀预期,短期内,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难度也将加大,但总体来看,强震在人道上造成的惨剧不大可能在中国经济领域重演

  记者 管宏业

  尽管温家宝总理“两会”期间警示:“今年中国的经济形势有可能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一年”,但谁也没有料到,雪灾、地震等毁灭性自然灾害竟会接踵而至。这给本已不甚乐观的经济前景再蒙阴影。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人们感受到了更多沉重。

  地震对灾区的基础设施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对人们精神上的创伤也难以抚平,但逝者不可忆,来者犹可追,在救治灾患、防止次生灾难发生的任务面前,任何其他社会生活都显得苍白和多余。

  重建家园,最重要的是摸清形势,判断未来。汶川一震,直接和间接损失到底有多少?中国经济会受到怎样的“震后”影响?这都有待灾情明确后进一步盘查。

  地震“余波”难平

  四川汶川8.0级地震损失巨大。有国内金融机构评估,此次地震灾害造成的全部损失可能在1050亿元至1900亿元;另有海外风险评估机构认为,四川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预计将超过200亿美元。

  当然,地震造成的影响,也绝不仅仅上生命和财产那么简单。在评估损失的同时,几乎所有的分析人士认为,地震对许多行业的市场信心和消费信心造成一定打击。尽管受到地震灾害影响的企业只是汶川及周边地区一些企业,但灾情对周边地区经济生活造成较大影响。一些生产企业即使没有遭受直接损失,但也可能被迫进入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由于灾区余震不断,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已要求受灾情影响的各类生产企业,特别是煤矿、化工厂、油气井等生产经营单位,立即停产,在灾情解除前不可贸然组织生产作业。据估测,部分企业停产待命时间可能达3个月,经济损失可能达到600亿元。

  虽然发生灾情的主要集中在四川、重庆、甘肃、陕西等西南地区,但影响范围却远不止于此,考虑到其他地区可能受到的供货、销售环节、财政支出等间接影响,地震灾难造成经济损失总计将预计达到1400亿元至1900亿元,并可能使国内下半年经济增幅减少0.2个百分点。

  通胀更难遏制

  正如温总理年初所言,中国正面临着近30年来最严峻的经济考验和通货膨胀。国家下决心平抑价格,将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8%左右,但这一预设目标面临落空的危险。

  4月份CPI涨幅仍然达到8.5%,这已经是3个月以来连续超过8%。而代表工业品出厂价格的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则在CPI的推动下水涨船高,4月份甚至达到3年来最高位至8.1%,某种程度上,PPI与CPI已经形成互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中国兵装集团副总经理、南方工业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长安汽车股份公司董事长尹家绪告诉本刊记者,地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绝不仅限于川渝地区那么简单。中国经济今年正面临来自国内外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已经将中国一并拖下了水;另一方面,国内经济面临压力也不小,成本高企、能源危机、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叠加在一起,都使今年的经济形势难言轻松。“虽然现在看起来经济形势还不错,到处都是一片莺歌燕舞的繁荣景象,但我一再告诫部下,一定要注意,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呢。”

  正如尹家绪所说,中国宏观经济前景不容乐观。一方面,通货膨胀将造成经济过热,必须谨防国民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的起伏;另一方面,通胀引起的高物价将引发民众不满,从而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为了遏制经济进一步过热,国家仍然坚定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日前强调,反通胀是目前货币政策最重要的目标。为此央行再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至16.5%。这都显示出政府继续紧缩货币供给的决心。

  政府态度明确,但这并没有结束如何抑制通胀的争论。无论是加息、提高准备金率还是行政性价格管制,在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任何一种货币政策运用都受到多方面条件制约。

  控制通胀没有万灵药。特别是在“5·12”强震后,通胀压力一下子变得更大起来。

  今年前4个月新增贷款已经用完了全年额度的一半,地震后对贷款的需求更会明显放大,货币政策或将有所松动,物价指数也将在高位徘徊,在雪灾和地震的双重打击之下,今年通货膨胀要控制在去年4.8%的水平几无可能。

  成本雪上加霜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地震发生的中心四川地区,一直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和生猪生产基地。房舍倒塌,田地被毁,物流中断,这都将在短期内推动该地区物价上涨,进而对整个中国形成更大通胀压力。

  据了解,川渝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总耕地量的8.2%,2006年两地谷类产量占全国总量的9.2%,大米产量更占到全国总产量的9.4%。毫不夸张地说,川渝“粮仓”是否平稳直接关系到全国人们粮食安危。

  此次地震发生背景的特殊性在于,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种种不利因素叠加。其中致命的一环在于,全球粮食市场出现罕见大范围内的供不应求情况,部分非洲、南美国家甚至因为粮价上涨过快而引发政局不稳,恐慌情绪可能会导致米价继续上涨,并加剧中国粮食压力。

  粮食安危牵动人心,其他大宗商品也面临涨价压力。由于灾后重建需要,资源类商品价格上涨基本没有疑问。实际上,政府在宏观政策的把握上一直处于“两难”局面。一方面,通胀压力下的宏观经济必须防止过热,但在灾后重建的形势下,受灾地区需要增加投入,这需要地方政府适当放松信贷控制;另一方面,川南地区一直是国内有色金属和矿产金属的主要出产地,该地区生产虽不至于停顿,但多少会受到灾区道路被毁、物流阻隔的影响,而在灾区重建需求下,能源和劳动力工资也有可能一起上涨,从而对通胀形成进一步压力。

  尽管四川辖区的攀钢并没有受到地震影响,但同其他资源类商品一样,钢铁价格也有望进一步升高。

  这来自于两方面动力,一方面,四川省内部分铁路公路运输中断,导致西南地区铁矿石价格未来可能因此小幅上涨;另一方面,灾后重建,大规模房屋和道路建设对建筑钢材的需求也将大幅增加,短期内势必加剧钢材价格上涨。

  四川地震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已经开始显现。5月下旬,国际铝价突破每吨3000美元的关键点。因为投资者认为,地震造成的水电站大坝与电网损坏,将加重中国的电力短缺,从而导致铝供应紧缩。铝对电力需求量极大,电力约占铝生产成本的1/3。

  同理,其他有色金属也普遍面临涨价难题。受地震影响的四川省及临近陕西和甘肃省的锌融工厂,约占中国锌融总产能的11%。由于担心余震影响,川陕地区的锌融工厂被迫停止运营,即使现在仍在运转的企业也面临后勤保障问题。约50万吨的锌融产能生产停滞,推高锌价上涨逾7%。在伦敦金属交易所,3个月交割的基准期锌价每吨触及2340美元,创近期以来最高水平。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编辑:王禁)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