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关键时刻还看民族企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3日 16:24  车世界·汽车产经报道

  关键时刻还看民族企业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 檀 杨

  陈继鸣 整理

  灾难发生不久,人大四川同学会就第一时间自发组织起来为灾区老乡筹款募捐,并在学校得到广大同学的响应。人大学生还自发在学校内互相宣传,在夜晚统一熄灭宿舍灯三分钟来默哀,表达对地震死难者的哀悼。在后来的全国哀悼日,人大学子也响应国家号召,全校一起为地震死难者默哀。

  这次灾难后中国人的凝聚力前所未有得强,中国所有民族企业包括广大汽车企业都率先站出来第一次时间心系灾区、支援灾区。而相比之下,我们平时最喜爱的一些外国著名品牌企业表现较为滞后,捐赠的数额也相对较少。

  灾难的悲痛会随着时间慢慢变淡,但是灾难后的反思却是我们要认真思索的。在我们对那些所谓的世界著名品牌的追求日益强烈的时刻,是谁在中国最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是中国的民族工业。

  因此,关键时刻还得靠民族企业。

  救灾是车企义不容辞的责任

  长城汽车副总经理 董明

  陈继鸣 整理

  “天灾面前,任何人都没有理由逃避,特别是我们汽车企业更是义不容辞。”这是采访中长城汽车副总经理董明反复强调的话。

  他对记者表示:“国家遭受了这样大的灾害,我们的心情非常沉重。作为一家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不应该只考虑企业自身利益,而是应该尽自己微薄之力,全力支持灾区度过难关。”

  “在这次抗震救灾过程中,汽车企业的捐助热情相当高。灾难面前,我们汽车企业义不容辞,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重。特别是我们自主品牌企业更应该担负起民族的责任。”董明认为,不管是何种性质的汽车企业都不能袖手旁观,虽然一般而言汽车企业资金实力都不会太少,但各个企业捐赠力度也应该考虑自身的情况。

  董明介绍,长城汽车向灾区捐赠的总价值200多万元的20辆SUV、皮卡,已在第一时间火速运往灾区并投入到救援中。

  汶川大地震爆发后,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我国的西南角。一时间,被指冷漠多时的国人却表现出了出人意料的凝聚力。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特别是广大汽车企业纷纷大力捐助,多年未有的“感动中国”景象在神州大地呈现。本期我们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来谈谈他们对国人抗震救灾的感受。

  理性看待跨国公司的援助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胡树华

  陈继鸣 整理

  在这次抗震救灾的过程中,跨国公司和外资企业的表现和国内的企业相比,略显滞后。但是不能就此谴责他们,和国内自主品牌相比下的滞后主要源于三方面的原因。第一,跨国公司都有自己成熟完善的运行机制,它的大型支出都得通过董事会的讨论和决策,而不像国内的大部分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那样所有的事情都由老板说了算。第二,他们可能对灾情不够了解。第三是民族感情问题。

  从我这么多年对跨国公司的研究来看,跨国公司对公益事业是相当关注的。虽然不可能像民族企业做出迅速的反应,但他们为了赢得中国消费者的信赖和支持,肯定也会关心中国的公益事业,特别是在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面前他们肯定不会无所作为的。每个跨国公司都有自己的社会公关系统,每年都会有一定的经费用来关注公益事业。

  因此对于跨国公司的捐助表现不应太苛刻,而应理性地看待。

  尽管在关键时刻,中国的事情还得需要中国人和中国自己的企业来解决。但同时也不能排除接受国外的捐助。

  国内汽车企业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同样需要理智与理性,特别是实力较小的民营企业,不能一味地感情冲动,捐赠数额超过了它本身实力所能承受的限度。我认为不能搞企业捐赠的排行榜,而应该主张良性的社会公益和道德。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应成常态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员 郑宏远

  陈继鸣 整理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是否捐款对个人来说只是道德层面的问题,但对于企业来说,针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捐助,是他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要促使企业合理、充分、可持续地履行社会责任,政府监督的上位势在必行。当然,社会责任虽是企业义不容辞的义务,但确实仅仅是一种“软责任”,与企业的纳税义务等不可同日而语。

  政府在进行社会责任监督时应依靠各方力量,权衡各种手段,保证企业合理、充分、可持续地履行社会责任。

  建立以奖励为主,惩处为辅的“硬责任”与“软责任”挂钩的企业社会责任评级体系,实现“软”、“硬”两种责任的互通是一种促使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的办法。社会责任是企业的“软责任”,但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费、简化企业办事手续等“硬责任”豁免机制,促使企业多尽其它“软责任”。

  我们希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为常态。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编辑:王禁)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