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8车企重新洗牌:有多少重组可以期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9日 13:35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

  “行业竞争越激烈,企业动荡幅度就越大”,这似乎正暗合了国内汽车业当前现状。

  2008年,货币政策紧缩、原料成本上涨、能源价格高企,种种不利因素叠加在一起,将车业竞争进一步推向白热化,在复杂的市场形势下,无论是强强联合,抑或是优势互补,车企间的联合重组将成为行业间新一轮洗牌的推动力。

  重组水到渠成

  实际上,2008年紧缩的宏观经济形势只不过是车企间联合重组的催化剂,即使不考虑这些外在因素,企业间的联合重组仍然会按照既定方向进行。

  更大的动力来自于中国车企做大做强的内在渴望。

  2008年,年产销突破了800万辆大关的中国汽车业正在向千万辆数量级疾驰,但是与千万辆规模不相匹配的是,小作坊式的生产规模依然制约着中国车业发展。

  虽然经过多轮行业整合,但直至2007年,我国汽车整车生产企业数量依然超过100家,按企业集团统计约80家,集全国车企产量总和仍然不足丰田、通用一家产量。按照国外媒体的评价就是:群雄并起,但没有规模效应。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已经成为一种历史必然。只有通过必要的合并与重组,才能锻造出全球规模的企业。

  2007年,上至国字号汽车集团,下至成长于民间的草根企业,围绕自主品牌建设而展开的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突然多了起来。

  除了令人回味的上南合作之外,南方汽车与太原市政府合作重组山西省汽车工业公司、上汽依维柯红岩的三方合作也堪称去年的大手笔。

  地方车企也毫不示弱,接连上演联合重组的好戏。其中众泰收购江南汽车70%股权,获得梦寐以求的轿车生产资格,曙光、丹东黄海和常州长客共同组建了合资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车企的重组过程中,主导因素除了外在竞争压力和内在发展渴望之外,还有那只来自于政府的无形的手——国内汽车产业布局规划和国有资本的调整与重组。

  直到目前,国内车市还多少留有“政策市”的痕迹,这不难理解。在鱼龙混杂的汽车业,仅仅依靠市场力量推进企业间的合并重组,不仅缓慢,而且市场的调节作用有限,因此,必要情况下,加大政策的调控力度在所难免。

  根据“十一五”规划和《汽车产业政策》,国家希望在“十一五”末期,着力培养出一至两家年产超过200万辆的大型汽车集团,形成若干个年产100万辆的重点汽车企业。规划要求,各地政府和汽车生产企业要把产业结构升级作为发展和调整的主线,增强宏观调控政策导向作用,推动联合重组。

  开启潘多拉魔盒

  就像开启了潘多拉魔盒,车企间的兼并重组一旦开了头,随后的产业调整就再难回笼。

  按照形成“一至两家年产200万辆的大集团,若干个100万辆规模的重点汽车企业”产业政策,国内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已经跃跃欲试。

  合并后的上汽集团胃口最大,2008年上汽产销目标即为200万辆。紧随其后的一汽和东风今年产销目标分别为170万辆和135万辆,坐牢行业第一阵营的地位。长安、北汽、广汽和奇瑞同样不容小觑,它们代表的第二阵营也纷纷将产销目标锁定在90万辆至105万辆之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编辑:桑之未)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