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次贷危机考验中国汽车(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1日 09:28  北京汽车报

  目前国内汽车出口80%以上都采用美元结算,人民币汇率变化对汽车出口利润影响甚巨。对于国产化程度较高的汽车企业,汇率变化带来的影响较小,其出口利润尚有保障。但如果其汽车出口以美元结算,仍会有一定的利润损失。国产化率较低的整车企业则视其采购零部件地区而定,人民币升值会降低采购自美国或者以美元结算的零部件成本,但如果从欧洲等地采购零部件并以欧元结算,且产品出口地为美元结算,则利润也会有所下降。

  与利润损失相比,更重要的是人民币持续升值将会削弱中国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咨询中心主任徐长明认为,国内汽车出口的优势主要是低价格,而人民币升值将使出口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价格优势。截至2007年,中国汽车出口实现连续5年接近翻番的增长,人民币升值可能不会对今年汽车出口造成太大影响,但势必会带来汽车出口利润减少的风险。不过,人民币升值给中国汽车出口企业造成了压力,可以促进其进行产业升级、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在品牌和技术等方面的附加值,使汽车出口企业优胜劣汰,重新洗牌。同时,人民币升值也给中国汽车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海外并购带来了机会。

  与汽车出口面临困局相比,汽车进口则可能受益于汇率变化。单纯的从人民币持续升值看,将使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进一步增加,使进口汽车价格下降。甚至有专家认为,一定程度上还可能影响现有国内汽车价格体系。不过目前下此定论还为时过早,因为国内进口车市场上多为欧洲、美国等地的高端汽车,进口成本受汇率变动影响不一。丁宏祥表示,“由于政策稳定,2008年进口车价格不会有大变化,但由于竞争加剧,进口量可能放大,加上平行进口和汇率波动,进口车价格波动会加大。”

  金融股市或将冲击车市

  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汽车市场分析预测会上,徐长明曾表示,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与宏观经济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GDP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10%左右,是拉动中国汽车市场高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当全球经济都笼罩在美国次贷危机阴云下时,中国的金融、股市等也将难以置身事外。经历股权分置改革之后,中国股市正越来越体现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作用,而经济发展的好坏将影响到中国汽车市场能否又好又快发展。

  去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时,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从总体来看,也确实如此,次贷危机不会使美国经济全面衰退,全球经济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特别是亚洲新兴经济体并未受到次贷危机的打击,今年中国经济仍将维持高位稳定发展。不过今年1月,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关于“美国2007年下半年爆发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可能会对中国资本市场产生影响,为此,证监会将建立金融风险的预警、监控和防范机制”的表态,再次让人们看到了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可能造成的持续影响。与之关系密切的国内汽车市场也必然饱受困扰。

  此前多数观点认为,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尚未完全开放,因此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较小,常常表现为滞后影响。但近年中国股市与全球股市关联度日益加深,在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全球股市暴跌的影响下,沪深股市产生的联动效应表现明显,上周前两个交易日遭遇大幅下跌,跌幅累计超过13%,创下周跌幅十年之最。近期已有相关人士指出,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QDII近期的上百亿元潜在损失,以及大型上市银行的次级债投资损失或有所扩大等方面来看,中国所受到的次贷危机影响有扩大之势。

  去年央行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利率,收缩大量存在于房地产等领域的“热钱”,避免房地产市场波动给金融业甚至我国宏观经济带来威协。次贷危机无法从根本上撼动中国经济的基础,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也就有了保证。国家信息中心预测,在2008年我国将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的背景下,全年GDP增速将达到10.5%。

  不过,像上海汽车、长安汽车、福田汽车、宇通客车等上市汽车公司,均将直面次贷危机给股市造成的波动,而股市自身的变化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2008年汽车市场。按照国际经验,当股市表现良好的时候,消费者就会表现出明确的购车意愿,而当股市遇冷则相反。去年国内汽车市场的表现也恰恰印证了这一观点。今年中国股市能否延续“牛市”将会间接影响汽车市场发展走势。段常钊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编辑:孙凤娟)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