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有关部门公开处罚了8家哄抬车牌拍价的汽车销售企业。拍牌新规施行之后,为虚高拍价推波助澜的“经销商指导价”这一“看不见的手”被斩断,每场车牌拍卖之前由部分经销商提前在市场广为吹风预测价的“潜规则”趋于消亡。
但经销商似乎不太接受这种指责。曾在车牌拍卖市场扮演过“黄牛”角色的上海一家汽车销售公司销售员徐某说:从我们的角度理解,一来,操作上必须水涨船高,如果下跌,我们转卖就亏损了;二来,牌价虚高,我们捞不到好处,最后不还都是交给政府了嘛?这算不算我们的贡献呢?
存废何去何从
车主“爱恨交加”,调控同样面临涨跌两难。摆在政府管理部门面前的,是一道难题:如果车牌越来越贵,那么购车成本越来越大;一些车主转而前往周边省市上牌,机动车和道路交通主管部门的管理难度增加,并滋生出异地违规上牌的“灰色产业”;为控制总量,政府不得不削减外地车辆路权,车牌拍卖将遭其他城市更多的质疑。如果车牌变得便宜,那么“游戏规则”不连续,造成拍牌较早的群体不稳定;价格骤跌会给“黄牛”以新的空子,部分人抢到低价牌后倒手转卖,点旺黑市,可能异化车牌拍卖的效果;门槛过低,导致限制私车的意图大打折扣。
“保持价格稳定”又会如何?同济大学一位交通专家指出,从总量上看,拍牌控制不了私车总量增加,交通负荷只会增不会减,本质上解决不了拥堵。
风险不仅在于价格的涨跌,更在于政策本身的威信。
上海是国内唯一实行私车牌照限额拍卖的城市。这一借鉴新加坡模式的做法,在各地的质疑声中坚持前行了14年。有关方面曾表示,这是上海目前交通现状下,暂时且有效的管理方式,的确控制了机动车增长。
对此,部分民众仍有疑问。疑问主要有二:一是上海自1994年启动车牌拍卖至2007年,财政增加收入约115亿元,这些资金用于何处?二是车牌拍卖与国家现行法规、产业政策相悖,地方政府如何顺应?
多年反对车牌拍卖的上海市民高深说,车牌是一种公共资源,是方便政府管理的凭证,怎能转变成增加公民负担甚至用于牟利的商品、投资品呢?
车牌拍卖能否就此废止?有迹象表明,管理者已在研究相关问题。专家指出,政策的取消同样不能简单化,政府需要辅以配套措施,提高排堵保畅的实效,同时,由于一度的“黄金车牌”成了“废铁”一块,对旧牌车主的补偿方案也不能缺失。
车牌拍价“风云突变”后,跌落还是回升?政策又将何去何从?车牌“投资品”的身份会不会变化?一个个问号留待未来解开。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