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金桥
1971年,少年刘裕和“洗脚上岸”,成为东风发动机厂的一名工人;
1978年,青年刘裕和步入清华园,开始学习生涯;
上世纪80年代初,壮年的刘裕和再次跨进十堰大山里面,一呆就是十多年,从技术员成为二汽的骨干;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年刘裕和举家南迁,代表东风启动和本田的发动机项目合作;
2003年,年过知天命的刘裕和再次回到武汉,从零开始开始筹建当时前途未卜的东风本田整车项目;
生在南京、长在湖南、安家广州、工作在武汉,已接近退休年龄的东风本田执行副总经理刘裕和仍然在有滋有味地享受他奔波一辈子的汽车人生……
“2004年4月23日上午10点,离东本第一辆新车CR-V下线仅剩一天,“北京的电话响了——东风本田终于在最后关头拿到了国家批准的生产资格许可证……那真是令人晕眩的经历,我们所有的人都大喜大悲,难以自制。”
除了读书,刘裕和近40年的工作生涯都在东风汽车,除了工作,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和一大帮年轻人一起去踢上几场足球比赛,除了出差,他却几乎没有时间去踏遍他喜欢的名山大川。
按照正常的年龄,刘裕和将很快迎来自己的退休生涯,“把这些爱好留着吧,等退休之后我再到处去看看。”刘裕和说,他站在他位于办公大楼东侧的办公室,旁边就是刚刚落成的发动机工厂。“有人总是说我保守,但我更相信天道酬勤,东风本田的4年多经历表明,我们走过的道路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留下一个基础很好的东风本田,我就无所牵挂了。”刘裕和说。
刘裕和的苦与乐
“由于产能吃紧,市场货源不足,我现在几乎天天要给买新世代CR-V的客户批条子。”刘裕和笑着说,“痛并快乐着。”但就在一年前,刘裕和甚至无法想象会有今天的这种快乐,当时的他和东风本田被全国各地接踵而来的老款CR-V“尾部下沉事件”纠缠了整整半年。
刚刚过去的2007年对东风本田和刘裕和来说都是丰收的一年,公司已实现年销量12.5万辆目标。截至12月27日,实现销量12.7万辆,而这一目标的完成仅靠思域(CIVIC)和CR-V两款车型来实现。东风本田在现有产能12万辆的情况下,通过挖掘内部潜力、减少不必要损耗、生产车间适度加班等柔性措施,将日生产能力从500辆提高到620辆,从而成为国内汽车行业中第一家实现产能超百分百利用的企业。
但之前的四年,刘裕和却很难有这样的喜悦。东风本田成立于2003年,第一款车型CR-V2004年6月份一上市就遭遇中国车市步入寒冬,在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年时间内,东风本田只是依靠一款老车型苦苦支撑。2006年4月份,东风本田首款轿车思域上市之后,虽然缓解了车型单一之忧,但是由于价格制定不被消费者认可,2006年思域的市场表现并不特别出色。
不过刘裕和回想这些事情的时候仍然归纳为难得的磨砺,“很多事情由于事先准备不足,搞得我们很狼狈,不过事后想起来,反正也过惯了苦日子再多一点也无所谓,就苦撑着,我始终相信,你吃了多少苦,后面就会给你回报多少喜悦,只要你的智商不比别人低,你的努力不比别人少,我相信总有一天老天会眷顾你。”刘裕和说。
这还不是东风本田近年来的全部,“东风本田4年之前,还没有开始组建就差点‘胎死腹中’。”刘裕和说,2002年开始,东风和本田汽车决定在武汉启动继广州本田之后第二个整车工厂的合作项目,但是由于发改委当时开始严格控制新的整车项目上马,东风本田的整车项目并没有得到发改委的批准,于是东风本田另辟蹊径,决定通过重组当时濒临破产的武汉万通汽车来曲线进入整车项目。
2003年,东风通过购买现代汽车的股份,同时通过置换的方式向日本本田汽车出售部分股权,本田获得原“武汉万通汽车有限公司”50%的股权方式建立“东风本田(武汉)汽车有限公司”。2003年8月,在万通公司原有2.3亿元认价资产的基础上,东本再投入1.8亿元,对万通工厂拥有的设备进行改造和扩充。7个月后,2004年2月新厂改造完成。东风本田只花了6个月的时间就达到3万辆的产能。
“当时根本不敢上马轿车项目,只敢通过导入CR-V来变相切入乘用车,但是直到2003年4月24日下线前一天,恐怕所有来宾都不知道:那时我们脸上在笑,心里忐忑不安——因为直到下线典礼第二天即将召开、记者和客人们已经陆续抵达的时候,CR-V还没有拿到‘准生证’,不能上目录进行销售,也没有销售渠道。”刘裕和回顾起当时的艰难仍然记忆犹新。由于2004年开始,中国车市步入低迷期后,发改委几乎停止了一切新增项目的审批,所以,2003年曲线进入乘用车的东风本田撞到风口浪尖,“2004年4月23日上午10点,离东本第一辆新车CR-V下线仅剩一天,“北京的电话响了——东风本田终于在最后关头拿到了国家批准的生产资格许可证……那真是令人晕眩的经历,我们所有的人都大喜大悲,难以自制。”
从东风到本田
技术出身的刘裕和一贯低调。从1971年进入东风集团前身二汽发动机厂工作开始,刘裕和已经在东风集团内工作了36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是一个平凡的汽车人,是东风的老汽车人。”这位一年之后就要去颐养天年的刘裕和开始憧憬退休之后的惬意生活。
从1971年在东风集团前身二汽发动机厂工作算起到现在执掌东风本田,刘裕和与汽车打交道已经36年。刘裕和的职业生涯被简单地隔离为两个部分。1994年以前刘裕和一直在东风集团内部,1994年之后,刘裕和就和本田结下不解之缘,先是在广州东风本田发动机公司,随后2003年返回武汉组建东风本田整车公司。
刘裕和的经历和那个时代的一辈人一样普遍,作为老三届,他当过农民,在江苏省泗洪县插过队;进入二汽后,他从最基层的工人做起,一干就是7年,成为全厂闻名的技工标兵;随后,工人刘裕和考上清华大学金属材料热处理专业的研究生,成为刘硕士的他回到东风,在东风工艺研究所做技术工作,一干又是12年;东风与本田项目启动后,他南下广东,从惠州项目谈判开始涉足本田合作项目,随后伴随本田一起启动零部件-发动机-整车的漫长合作之路,并先后成为东风本田发动机和东风本田整车公司的中方掌门人。谈到自己曲折而复杂的职业经历,刘裕和笑道,自己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刘裕和回忆说,从东风到本田的道路是他人生的重要变化,但是也是当时的趋势使然。当时国家汽车工业的发展策略,是走一条从零部件至发动机,到整车的路,刘裕和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14年,东风集团与本田公司的联手,最终圆了他一个整车的梦想。
1994年,东风与本田合作之初成立了“本田项目办公室”,刘裕和时任副主任。“当时批了6.5平方公里地用于项目的发展,并准备在零部件合作基础上生产轿车,但由于随后国家宏观调控,暂停轿车项目批复,东本轿车搁浅。”刘裕和不无遗憾地表示。
依照当时中央政府关于该项目“零部件——发动机——整车”三阶段的发展策略,双方先在广东惠州设立了东风本田零部件有限公司,4年后,双方又在广州设立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这是他人生的三步曲中的第一步。在发动机生产合作阶段,1997年广州汽车项目重组,国家计委建议东风与本田的合作进入广州项目。经过一年艰苦谈判,1998年广州汽车项目一分为二,广州本田生产整车,东风与本田搞发动机公司,刘裕和时任发动机公司执行副总经理和中方首席代表。
其后5年时间,东风本田武汉项目谈判提上日程,2003年7月“东风本田(武汉)公司”正式成立,刘裕和也被调往武汉,担任执行副总经理。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