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凤凰涅槃的汽车城 广州汽车十年风雨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7日 10:13  中国经营报

  10年前,笼罩在广州汽车界上空的,是广州标致项目失败的阴云。

  10年后,广州汽车界最受关注的一条新闻是:“广州成为国内第一大乘用车生产基地”。

  尽管,仅凭某个月汽车企业的产销量超过上海,就宣称广州已经取代上海成为国内最大的乘用车生产基地,显得不够严谨。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10年间,广州汽车产业经历了一次凤凰涅磐式的浴火重生,已经具备了与北京、上海一争高下的实力。

  假如没有汽车产业,今天的广州将会是怎样的一个经济格局?

  最新统计显示,9月份广州汽车企业的产销量已超过上海,成为国内第一大乘用车生产基地。这条新闻令广州汽车界振奋不已。

  “不敢想象,如果没有汽车产业,没有工业重型化的发展思路,今天的广州将会以什么闻名全国。可以肯定地说,光靠商贸和轻工业,不可能支撑起广州今天作为全国第三大城市的地位。”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主任陈来卿说。

  梦碎广标

  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庆祝的香槟,甚至连一张合影也没有,10年前,负债近30亿元的广州标致汽车公司轰然倒下。1997年10月31日,法国标致与中方正式签署了股权转让的有关文件,法国人带着一法郎黯然撤离中国。那一法郎,就是标致将其在广州标致所持有的股份转让给广汽集团的价格。

  广州标致,中国第一家倒下的汽车合资企业,更是广州汽车产业一段不堪回首的辛酸史。

  1985年,当时的广州汽车制造厂与法国标致汽车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国际金融公司和法国巴黎国民银行合资成立了广州标致汽车公司,引进生产标致504和505车型。由于当时的汽车市场几乎不存在竞争,广州标致也曾一度风光无限。据当时的统计数据,截至1991年,广州标致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达到了16%,销售高峰期的年销量达两万辆。

  然而好景不长。1993年成为了广州标致的分水岭,从那一年开始,广州标致的销量直线下滑,并且再也没有翻过身来。当时,公务用车是国内轿车企业最主要的市场,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央行收紧银根的情况下,整个轿车市场的销量均受到较大冲击。

  “潮水退了,才知道谁穿着衣服,谁光着屁股。”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原广州标致员工自我解嘲道。市场不景气,广州标致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十几年如一日地只生产一款标致505,车型老化、油耗大。不重视销售渠道建设,售后服务跟不上。标致不愿意在中国建立本土配套体系,大量零部件需要依赖进口,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成本基础。

  “最致命的问题是不能齐心协力。”标致派出的几十个代表,使用的食堂和卫生间都跟中方人员有区别的,他们几十个人的工资,相当于当时近3000名中方员工的工资总和。让中方人员更加不满的是,法方对中方提出的改进建议一概持不接纳态度:要引进新车型,不行;要加大本土化配套的力度,也不行。

  早在广州标致出现大量产品积压的问题之后,中方就向法方提出,想引进标致405这一新车型。“但法国人说,这个车型我们欧洲市场还在销售,现在还不能给你们”。直到几年后,标致405在欧洲已经成了淘汰车型,法方才同意广州标致引进生产,但为时已晚。到1997年,广州标致年销量已经不足1000辆,公司累计亏损额达到近30亿元,已经资不抵债。

  法国人走了,但留下的一堆烂摊子却必须收拾。广州标致本身已是资不抵债,此外,还有2000多名职工需要安置。更为严重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盘活广州标致留下的旧厂房和老设备?在广州标致项目上,广州已经投入几十亿元,如果不搞汽车,意味着这几十亿元的国有资产只能白白流失。

  广州标致项目的失败,让广州发展汽车产业的梦想有如折断了翅膀的飞鸟,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浴火重生

  广州标致项目失败的消息传出后,业界发出一片对广州发展汽车产业能力的质疑声,当时甚至有人给出结论:广东人只会做贸易,不会搞工业。

  确实,近千年来,广州一直都是一个对外通商的商贸型城市。从唐朝开始,广州就逐渐成为了中国的主要对外通商口岸。到了明朝和清朝中后期,广州更是获得了“一口通商”的地位,垄断了中国对外的商贸交流。建国后,基于广州在外贸方面的独特地位,国家又在广州举办广交会,在四面封锁的形势下承担起了作为外贸窗口的重任。

  改革开放之初,几乎是一夜之间,在珠江三角洲广袤的桑基渔塘上,各种三来一补式的加工工厂拔地而起。而作为珠三角商贸和物流中心的广州,各种外贸商品市场也一时间红火起来。在广州火车站周边,至今仍然林立着各种大大小小的外贸服装城、外贸鞋帽城、外贸皮具城……广州是继续沿着历史的轨迹走下去,满足于只做一个商贸型城市,还是另辟蹊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事实上,当时的现实已不支撑广州退回去继续因循历史轨迹。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门打开,广州在珠三角的领衔地位已岌岌可危。香港的繁荣富足,深圳的快速崛起,东莞、顺德、南海、中山等“广东四小虎”的勃勃生机,都在刺激着广州。那是广州倍感失落的年代,往昔引领华南并影响东南亚的风采,正在逐步褪色。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工业布局的思路,逐步由原先靠近原材料产地转向靠近市场销售地。珠三角庞大的市场需求,给广州的汽车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广州此前已接连错过了两次重工业布局的机会,这一次绝不能再错过。”陈来卿说。

  但事实上,就连广东省政府,当时也宣布不再把汽车产业列为支柱产业。熊猫汽车、广州标致、湛江三星、京安云豹,当时广东的几个汽车项目,一个个都以失败告终,广东的汽车产业一度成了全国的笑柄。

  从来源上看,广东当时能有这几个汽车项目,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广东的对外商贸传统而不是工业基础。

  规划中的熊猫汽车是一个“三来一补”式的汽车项目,当时号称要投资10亿美元,在惠州大亚湾规划了81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是1989年之后最大的一个外商投资项目,引起了从地方到中央的高度重视,从土地规划到配套港口建设,无不一路绿灯,只有一点要求:熊猫汽车的产品必须100%外销。

  正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各方无法达成一致,外方坚持要有一定的内销比例。最终,这个项目不了了之,但熊猫汽车城和迟迟未能启动的中海壳牌项目,引发了惠州房地产开发的热潮。最终,惠州与海南、广西北海一起成为了当时全国房地产泡沫的三个代表性符号。

  湛江三星和京安云豹则是另一个故事。那是一个走私车横行华南的年代,套牌车、割顶车、卸胎车随处可见。湛江三星和京安云豹,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两个生产走私组装车的工厂。最终,在国家进行治理整顿的背景下,这两家企业先后停产。

  广州真的完全没有发展汽车产业的基础吗?

  “广州的第一辆乘用车,既不是出自法国人之手,也不是出自日本人之手。”今年已经55岁的曾懋春,曾在广州市小汽车修理厂当工人。在他看来,当时业界对广州的怀疑是有一定道理,毕竟,广州的汽车工业基础,与上海、长春、武汉等地相比确实有较大差距,但并非完全没有基础。“我们不但修汽车,还造汽车。”据曾懋春说,当时的小汽车是个稀罕物,整个广州市就只有这一家面向社会接揽业务的汽修厂。上世纪70年代中期,汽修厂从北京汽车制造厂引进北京吉普的图纸,批量生产越野车。在此基础上,汽修厂于1976年设计并生产出两辆广州牌轿车,用的是BJ212发动机和底盘,车身是人工敲打出来的。这两辆轿车,堪称广州轿车的鼻祖。

  “广州标致后期也曾生产过我们自有品牌的轿车。说起来,这也算是广州本田现在打造合资企业自主品牌的一段渊源,”原广州标致员工介绍说,“当时,我们做了国内最早的一批柴油轿车,用的是湖南产的柴油机,标致505的车架,参照的是当时南方较为普遍的日产柴油出租车的技术。牌子没用标致的,我们自己弄了个牌子,叫‘天羊’。”1997年10月,首批“天羊”车下线,不久之后,广州标致成为了历史。

  绝地反击

  尽管步履艰难,但广州并没有放弃发展汽车产业。为了自救,广州方面决定更换合作伙伴。并成立了一个高规格的轿车工业领导小组,由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高祀仁出任组长,副组长则是当时的市长林树森和专管汽车工业的副市长张广宁。

  宝马、奔驰、欧宝、菲亚特、现代,广汽集团与他们一一展开接触。“前期锁定的谈判对像主要是欧宝和现代。尤其是欧宝,当时已经接近要达成合作协议。这个时候,日本本田又参与了进来,并最终赢得了合作机会。”原广州标致的员工回忆。

  本田胜出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本田愿意拿出世界同步的车型放到广州生产,这在当时国内的汽车界还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二是本田同意新成立的合资公司全盘接收广州标致遗留下的旧厂房和设备;三是本田愿意对原广州标致的员工全部进行安置。

  但这中间又产生了一个新问题。本田当时已经与东风(车型 图库)汽车展开了合作,在广东惠州建立了零部件生产基地。原本,东风想联手本田一起接手广州标致,但广州市和广汽集团坚决不愿意放弃这一项目,于是形成了三方参与的格局。

  一开始,在关于中方50%的股权如何分配的问题上,广汽和东风互不相让,都坚持要自己占大头。双方协商无果,只好把问题反映到国家主管部门。最终,广州轿车项目被拆分成了整车和发动机两个部分,整车部分由广汽与本田合资,发动机部分则由东风和本田合资。

  1998年6月30日,广州本田正式挂牌成立。自此,在广州标致的废墟上,广州本田开始了重建广州汽车梦想的历程。1999年3月,广州本田的第一款车型雅阁(车型 图库)开始投放中国市场,当年唯一一款全球同步车型的卖点,让雅阁一炮走红。

  在广州本田最初的计划中,从3万辆产能起步,到2005年的产销目标才是5万辆。但现实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当初的预期,到2005年,广州本田的实际产销量已经超过了23万辆。广州本田的产能,也从1999年的3万辆滚动到了36万辆,8年的时间跨越了5个台阶。

  在广州本田的示范效益下,广州的汽车产业开始蓬勃发展。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日产、丰田、日野先后落户广州,广州的汽车产业异军突起。“当初,如果不是广州市顶住压力,坚定不移,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局面。湛江三星和京安云豹的不同结局,就是最好的例证。”广州市汽车工业行业协会的人士说。

  在遭遇困境后,湛江三星也曾试图转型,当时甚至与德国奔驰就MPV项目合作签署了框架协议。但由于缺乏坚定的支持,最终还是不了了之,成了当地的一个大包袱。京安云豹则在后来被东风与台湾裕隆合资的风神(车型 图库)汽车公司重组,最终变成了今天的东风日产,成为了广州花都汽车产业群的龙头。

  一开始,风神汽车的总部原本设在深圳,京安云豹只不过是风神汽车的一个代工工厂。在东风日产副总经理任勇看来,正是广州发展汽车产业的决心和“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心胸,最终打动了风神汽车,将总部从深圳搬到了广州花都。

  聚散之间

  “广州现在的汽车产业格局,已不再是过去所说的东、南、北三大板块,而是东西南北中全方位布局的概念。”陈来卿所说的全方位布局,指得是东部黄埔、增城的广州本田和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西北部花都的东风日产,南部南沙的广州丰田,北部从化的广汽日野项目及中部番禺的广汽自主品牌项目。

  在国家发改委核准广汽集团与丰田旗下的日野在广州设立商用车合资项目之后,广州已经聚集了丰田、本田、日产三大日本汽车厂商的五个项目。广州,已经崛起了一个日系汽车产业集群。

  广汽集团董事长张房有曾经详细阐述过这个汽车产业集群的两大特点:一是以日本技术、日系产品为主导,日本三大汽车厂商已齐集广州;二是集群的形成由企业自发完成,基本上是一种市场行为,这带动了零部件企业的加速发展,吸引了一批国际著名零部件供应商尤其是日本的零部件供应商在周边配套,集群内部兼容性强。

  “产业集群带来的好处是,有资源、规模的优势,更有集聚效应下产生的文化优势,让企业可以更快地成长。”任勇举南沙港混装码头为例,如果广州只有一家汽车企业,这个汽车码头就建不起来,因为一船就是上千辆车,一家企业很难有足够的量去支撑。产业集群带来了协同效益,原材料、零部件、物流、公共设施等配套体系的共享,让广州的汽车企业享有更多的竞争优势。

  凭借这个产业集群,广州也有效地增强了在珠三角城市群中的凝聚力。“周边很多城市都来我们这里,要求给他们介绍汽车配套项目,连珠三角之外的韶关也找上门来了。”广州市汽车工业行业协会的人士说。

  一个城市要想成为区域的中心,经济辐射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组装一辆汽车需要14000多个零部件,每一家汽车整车厂大概需要150家到200家零部件配套企业,而这些零部件企业又需要下游企业提供配套资源。由此形成产业链,是一个城市加强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不可多得的平台。

  正是以汽车产业为龙头,广州开始在珠三角和广东省内形成强大的辐射效应。每当广州有一个新的汽车项目要上马,周边城市就会出现一股络绎不绝的客商流。“广州的汽车产业现在正在发挥聚焦后的扩散效应。珠三角的佛山、东莞、中山、惠州等城市,甚至包括深圳,大都已经被纳入了这个配套体系和辐射范围。”陈来卿说。

  与时俱进

  时至今日,广州汽车产业集群最受诟病的地方,莫过于自主品牌和自主研发的缺失。本田、日产、丰田,一个个都是日本汽车品牌,研发和品牌等价值链上的高端环节大都掌握在外方手里,长久下去,将妨碍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客观地说,广州汽车产业真正的发展时间还不到10年,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人才的积累,都远不如上海和长春等地。再加上此前的工业基础薄弱,需要补课的地方太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广州对发展自主品牌和自主研发的注意力。”广汽集团的人士说。

  不过,广州已经开始奋起直追。此前,张房有就表示,广汽将在集团和合资企业两个层面发展自主品牌。今年7月,广州本田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广州本田在汽车合资企业中第一个提出了要发展自主品牌。广汽集团的自主品牌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当中,广汽集团已经与番禺区政府签订了项目用地的基本协议,将选址番禺化龙镇。广汽集团的第一款自主品牌车型,也将于此次广州车展上亮相。

  “广汽集团和广州本田的自主品牌项目,将是本土零部件企业发展提升的一次契机。”广州市汽车工业行业协会的人士说。此前,广州三大整车厂的一级配套商,大都是跟随日本整车品牌一起进入中国的日资或中日合资企业。本土零部件企业大都只能做二三级配套,在产业链上能分享到的成果有限。

  “没有一流的零部件产业,就不可能建立起一流的汽车产业。”对此,广州前任市委书记林树森曾经拿自行车和摩托车做类比。过去,广州能生产“五羊”牌自行车都觉得是了不起的事情,后来,连街边的自行车修理店都可以组装自行车了,因为自行车的零件到处都可以买到。开始生产摩托车时也觉得很复杂,等到广州及周边地区的摩托车配套产业发展起来之后,摩托车整车组装也就变得简单了。所以,发展汽车产业,必须搞好配套产业链。

  “不发展本土配套,所谓的汽车产业说白了就只是整车组装。就像当初的广州标致,车型的设计研发是别人的,品牌是别人的,零部件也主要依赖进口,本质上还是一种‘三来一补’式的加工贸易。”陈来卿提醒,广州历来“外向型”的传统,在发展汽车产业时需要警惕,以防一不小心就滑到了“贸易式”的思维惯性中。

  不过,正是基于广州的区位优势和“外向型”传统,广州已悄然成为国内最大的出口汽车产品生产基地。三大日系厂商在广州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都考虑到了这一点。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是一个专门的汽车出口基地,产品100%出口。广州丰田发动机公司早有协议,在其50万辆的年产能中,有20万辆要专供出口。东风日产也联合广州海关,在花都设立了公共保税仓库,为今后长期出口做准备。

  在广州市的规划中,以南沙港为基础,广州未来将打造一个类似东京湾的临港工业区。在那里,广州要实现的是一个更为宏伟的梦想,一个“外向型”商贸传统与现代工业相结合的梦想。

  广州汽车10年大事记

  ◎ 1997年6月6日,广州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 1997年10月31日,法国标致与中方正式签署了股权转让的有关文件,法方以一法郎的价格,将其在已经资不抵债的广州标致所持有的股份转让给广汽集团。

  ◎ 1997年11月13日,广汽集团、东风汽车公司与日本本田技研工业公司在东京签署了轿车生产项目的基础协议。

  ◎ 1997年12月18日,广州标致汽车公司召开最后一届董事大会,有关股东代表一致通过并签署了出资额转让的协议。广州汽车与法国标致的12年合作关系正式结束。

  ◎ 1998年5月7日,广汽集团、东风汽车分别与日本本田签署正式合资合同。

  ◎ 1998年7月1日,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及为其提供发动机配套的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挂牌开业。

  ◎ 1999年3月26日,广州本田生产的第一辆雅阁轿车下线,广州本田开始进入量产阶段。

  ◎ 2000年6月8日,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该公司由广州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和广州摩托车集团公司合并而成。

  ◎ 2001年12月,风神汽车公司将总部迁到广州花都。

  ◎ 2002年10月16日,广州风神汽车公司15辆产能改造工程在该公司广州花都工厂奠基。

  ◎ 2003年5月29日,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挂牌奠基,这是国内首家完全面向出口市场的中外汽车合资企业。

  ◎ 2003年6月17日,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东风日产)在广州花都挂牌。

  ◎ 2003年11月25日,首届中国(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在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幕。

  ◎ 2004年2月24日,广州丰田发动机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 2004年3月24日,东风日产乘用车研发中心落户广州花都。

  ◎ 2004年4月12日,首届花都汽车论坛举办。

  ◎ 2004年9月6日,广州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宣告成立。

  ◎ 2005年2月28日,广州本田累计生产的第50万辆轿车下线。

  ◎ 2005年6月21日,广汽集团与韩国现代汽车签署《广州现代商用车项目合作基础协议》。

  ◎ 2005年6月24日,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首批轿车装船出口德国。

  ◎ 2005年6月28日,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 2005年11月23日,广州丰田发动机公司首批发动机整机下线出口。

  ◎ 2006年2月28日,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新发动机工厂竣工。

  ◎ 2006年5月23日,广州丰田生产的第一辆凯美瑞(车型 图库)下线。

  ◎ 2006年6月27日,广州本田生产的第50万辆雅阁轿车下线。

  ◎ 2006年8月1日,“东风日产首批整车出口暨(花都)保税仓库揭牌仪式”在广州花都举行。

  ◎ 2006年9月19日,广州本田增城工厂正式落成,广州本田的年产能扩充到36万辆。

  ◎ 2007年1月18日,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生产的第50万辆汽车下线。

  ◎ 2007年2月10日,广州本田累计生产的第100万辆轿车下线。

  ◎ 2007年3月28日,广州丰田第10万辆凯美瑞轿车下线。

  ◎ 2007年6月5日,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累计产量达5万辆。

  ◎ 2007年7月19日,广州本田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 2007年8月13日,广东省发改委披露,国家发改委已正式核准并同意广汽集团与日本日野汽车合资成立广汽日野汽车有限公司(暂定名)。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