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巨头频频发力 轮胎市场竞争加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6日 09:16  财经时报

  日本普利司通在最新公布的五年规划中表示,为保持其全球轮胎和橡胶制造商的霸主地位,打算扩大其在日本以外地区的销售额,中国市场是重中之重

  竹内雄二笑起来时,眼睛弯成月牙的形状。这位头发花白的日本男人,目前担任普利司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同为国外轮胎厂商,与固特异和米其林相比,普利司通是中国市场的“迟到者”。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轮胎生产商,普利司通的中国局已臻于完整,但竹内雄二仍然不时流露出些许焦虑。

  战略布局初成

  10月22日,日本普利司通在东京与金融界举行的会议上讨论了公司的五年规划,打算扩大其在日本以外地区的销售额,保持普利司通全球轮胎和橡胶制造商的霸主地位。作为即将成为世界第2大汽车市场的中国,肯定是重中之重,这让竹内雄二压力不小。

  日本普利司通表示,公司已计划在未来五年持续投资。2007年公司计划投资24.4亿美元,从现在至2012年公司每年投资在20亿美元左右以升级和扩大其产能,具体投资数量每年度可根据实际情况发生变化。

  普利司通全称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创立于1931年。1988年,普利司通收购了美国第二大轮胎制造厂家“FIRESTONE”公司,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轮胎和橡胶企业。数据显示,2006年普利司通的总销售额达29912亿日元,全球每卖出6个轮胎,其中就有一个来自于普利司通。

  1999年7月,普利司通在沈阳建立了普利司通(沈阳)轮胎有限公司(卡车、巴士用轮胎),正式吹响了进军中国市场的号角。在接下来的几年间,普利司通频频出手,相继在天津、无锡和惠州成立了另外三个生产工厂,年产能也从1.2万条增加至1.5万条。

  据普利司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PSR销售部次长王哲介绍,截至目前,普利司通在中国拥有一个总部、四个轮胎工厂、两个研发机构和一个试验场。

  为了更好地开拓中国市场,普利司通的产品体系也逐渐丰富。在今年,FIRESTONE也作为普利司通的第二品牌登陆中国市场,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商品体系。

  “(普利司通在中国)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产、销、研一体的组织。”王哲说。

  除了普利司通之外,在中国市场捷足先登的固特异和米其林均已部署完毕,三大轮胎巨头在中国开始正面碰撞。

  火热的市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十个月中国汽车产销量均突破700万辆大关,同比增幅超过两成。鉴于此,有行业人士预测,全年的产销量有望超过880万辆。

  在汽车销量连创纪录的背景下,轮胎业的发展也随之水涨船高。2006年,中国轮胎产量达到1.9亿条,而仅在今年上半年,中国轮胎市场的产量就飙升至2.4769亿条,同比增长23%。

  不断窜升的数字直接撩拨着国际轮胎巨头敏感的神经。

  数据显示,包括普利司通、米其林和固特异在内的三大轮胎巨头在全球范围内,占有的市场份额总数接近六成。如今,他们希望在中国市场同样能够大展宏图。

  作为第一个来华投资建厂的国外轮胎企业,固特异于2002年追加1.2亿美元对大连工厂进行扩产,以期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而在未来五年内,固特异还将加大在低成本地区投资建厂的力度,其理想目标是实现低成本地区产量占全球产量的二分之一。

  另一家轮胎业巨头米其林,与上海轮胎橡胶集团公司的合资成为其在中国市场扩张的有力出击。这一动作使米其林顺势跻身中国汽车工业重地上海,占尽地域优势,并且从生产、管理及营销方面减小了本地化运作阻力。目前,米其林在中国的投资也超过了4亿美元,用于产能的扩大和产品的研发等。

  凭借雄厚的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轮胎业的“重量级选手”们在中国的业绩表现确实不俗。米其林在国内替换胎市场的份额已达到20%,而普利司通有关人士告诉《财经时报》,根据公司在车辆轮胎装着率进行的市场调查表明,普利司通在轿车用轮胎和卡车、巴士用轮胎市场方面的占有率都达到了10%以上。

  押宝中国

  在中国市场的突飞猛进固然给轮胎制造商带来了惊喜,但却无法化解其在全球范围内面临的难题。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拖累,轮胎制造商的盈利能力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以米其林为例,2006年米其林的全球净利润仅为5.72亿欧元,与上一年相比,降幅超过三成。此前,有行业分析人士预估的利润是6.45亿欧元。

  单从中国市场来看,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同行的加盟,轮胎巨子们的优势地位也是险象环生。尽管与三大巨头的实力不在一个重量级,但韩国锦湖轮胎丝毫没有掩饰自己在中国市场的野心。目前,这家世界排名第九的轮胎制造商在中国已经拥有3家生产工厂,辐射范围涵盖了中国东北、北方和南方各个市场。按计划,锦湖轮胎还将以每年1-2亿美元的速度在中国市场投资,产能的年度增幅达到20-30%,目标是在两年以后,成为国内生产能力第一的轮胎企业。

  在考虑如何应对来自同行威胁的同时,最让以“外来者”身份角逐中国市场的轮胎巨头们头疼的,是中国市场和相关政策的难以把握。

  行业人士认为,尽管跨国轮胎企业已在中国市场耕耘多年,但由于多采取独资的方式进行运作,这对其准确把握中国市场的脉搏不利。

  “中国市场的变化非常急剧,客户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如何准确地读取中国市场的变化,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竹内雄二对《财经时报》说。本报记者 马吉英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