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连华
10月25日,在“清洁汽车技术创新发展论坛”上,奇瑞宣布将研发弱混合、中度混合和强混合动力轿车、压缩天然气双燃料汽车、液化石油气双燃料汽车、单燃料CNG发动机、液化天然气LPG发动机、醇类与醚类代用燃料轿车、燃料电池汽车等;长安汽车宣布将开发ISG型混合动力车、燃烧氢气的汽车、CM8三燃料车(包括乙醇汽油、CNG和汽油)和奔奔甲醇轿车。
这些消息令人兴奋,但兴奋之余也有疑惑:凭借奇瑞、长安的实力,同时搞多种新能源技术的研发,能吃得消吗?相反,跨国车企在新能源研发上显得保守而扎实。大众的新能源步骤简洁明确:由涡轮增压汽油直喷和柴油直喷过渡到清洁燃油和复合燃烧系统,最后到燃料电池和纯电动汽车;成为全球车企老大的丰田在新能源技术上更是保守,它一直主推油电混合动力车型;昔日销量全球第一的通用汽车研发新能源技术已经几十年,曾于2003年放弃纯电动车的研发,目前它侧重混合动力车和燃料电池车;雷诺日产近期表示,全电动汽车在环保、政治和经济方面都胜于混合动力车,这暗示出他们的研发方向。另外,宝马一直在研发氢燃料电池车,奔驰侧重柴油和混合动力技术,三菱近日表示,将主推汽油乙醇混合燃料车和纯电动车。
实力雄厚的跨国车企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持稳健态度,国内某些实力一般的小企业却显得匆匆忙忙,难到在汽车业浸淫了上百年的跨国车企的战略眼光还不如这些小企业?恐怕不是。据报道,由于国家“863计划”大力扶持新能源技术并投入数十亿资金,不少企业或部门为获取研发资金,纷纷上马新能源项目,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近几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雷声大、雨点小,与此不无关系。
跨国车企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历史表明,这种研究投资大、风险高、投资回报不确定。例如通用汽车从1966年就开始研发新能源技术,但现在仍踏步在试验阶段;丰田苦心设计的油电混合动力车普锐斯的销量也不尽如人意。从去年年初国产上市到现在,总共卖了不到500台。跨国车企的研发成果尚且如此,何况技术资金实力远远不如人的国内车企?
在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官员李万里表示:国家会“为不断成熟的新能源的推广开辟绿色通道”,《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对企业上马新能源车项目设了15道门槛,企业需要至少掌握新能源汽车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及控制系统三者之一的核心技术,即使取得了准入资格,仍需在商业化阶段接受主管部门监管。
新能源战略,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国内车企应该瞅准一两个方向重点突破,方有成效。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