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进入中国的豪华车而言,国产化一直都是企业比较尴尬的问题,尽管现在豪车品牌在国内的销量节节攀升,但其本地化生产的热情却很难回到几年以前,除了已经在市场中销售的车型之外,多数企业均放缓了国产新车投放的脚步。
国产之“困”
自2004年9月进入中国以来,雷克萨斯就一直没有对外公布过销量,但有业内专家预计,雷克萨斯今年的销量很有可能达到2万辆以上。根据是今年1-4月份海关进口的一组数据,雷克萨斯进口数量超过了7000辆,列国内主要进口豪华品牌销量的首位。
另有媒体报道称,从今年5月份开始,在进口车市场上,雷克萨斯连续5个月超越了奔驰和宝马,已然成为最大的进口车品牌。
然而,雷克萨斯却仍然不会被导入国产,即使这一目标已无限接近于丰田所期待的最小国产规模:雷克萨斯在国内的年销售量达到2-3万辆以上。
在前段时间北京地区第三家雷克萨斯专营店的开业典礼上,丰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林堂对外透露,目前雷克萨斯没有国产的计划,尽管其在今年的销量已经超过之前预期目标的25%。
同样在中国业绩大幅增长的沃尔沃,也逐渐放缓了国产化的脚步,已然在长安福特马自达工厂生产S40的沃尔沃,下一款国产车型的推出至少要在两年之后。“沃尔沃希望能够从2009年开始在中国生产S80。”此前,在接受国外媒体采访时,沃尔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埃普说。
今年上半年,沃尔沃完成了81%的销售增长,但其国产化的车型却只有S40一款。沃尔沃在市场的全面发力,还是依靠S80、C70、XC90等各种高档轿车、SUV以及跑车在中国市场的引进。
而据记者了解,其他豪华品牌也都对国产慎之又慎。下半年传出的奔驰C级车是否国产的风波,最终采取了先进口再国产的折中之举;凯迪拉克在去年的时候就已有过国产车型的停产经历,当时其在市场的三款车型全部改为进口;而刚刚进入中国不久,还没有打开销路的本田讴歌和日产英菲尼迪,也在第一时间表示了国产只能是将来进行时,暂时一心扑在了品牌提升之上。
企业之“惑”
在北京-奔驰公布的今年上半年销量中,共计不到4000辆,而就在同样的时间内,中国市场奔驰的销量已经超过了13500辆。
根据奔驰最新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奔驰在华销量增长了37%,尤其是在顶级豪华车领域的增幅更大,旗舰S级车型销量增长55%,SUV车型增长70%。
但这也成了北京-奔驰的尴尬,国产车型卖不过进口车。有消息称,奔驰C级车的国产告急,最重要的原因是国产奔驰E级车的销量不佳,从而导致奔驰对国产车型的信心不足。
其实不单是北京-奔驰,其他豪华品牌的国产车型也都面临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进口车型会出现大幅度的增长?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在轿车进口的主要品种中,排量大于3L高档车型进口数量为3.41万辆,同比增长了52.68%。
品牌之“殇”
2004年,宝马刚刚国产化,中国就成为其在亚洲惟一销量下滑的市场。除了当年市场的萎缩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宝马的“高傲”,没有正视当时国内高档车市场的霸主奥迪的正面竞争。
2004年底,出任新组建的宝马大中华区CEO史登科,刚一上任便果断降价,这种策略很快获得了回报,在2005年底,中国一跃成为宝马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其中华晨宝马就贡献了1.5万辆的销量,比前一年增长了77%。
北京-奔驰最近的一系列调整举措,也有意向低排量、低价格的方向过渡发展。国产E230刚刚上市,北京-奔驰就对旗下E级全系车型做出调整,以期在市场中的表现能够有所改观。
但这样的做法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会否使得豪华车的品牌形象受损?有这样的观点认为,豪华车与普通车的重要区别在于消费者更加看中其象征意义,国内的消费者尤甚。
而国产之后的豪华车,贴上合资企业的中文标识,也被部分消费者认为是品牌形象打了折扣。虽然现在大家改变了说法,比如说宝马强调,无论在哪里生产的产品都是宝马,没有任何区别。
利润之“嫌”
对于豪华车是否国产,企业在中国不得不考虑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到底能将国产化率提高到多少,因为国产化率达到40%只是豪华车进入中国市场的基本前提。
去年欧盟和美国的几家企业对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口机制的不满,主要是针对“进口零部件的价格总和达到该车型整车总价格的60%及以上”的进口零部件需交纳整车关税存在异议,认为此项政策违反了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定,从而导致双方“摩擦”不断。
虽然最终中国对此做出了让步,将原定于2006年7月1日实施的《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推迟两年施行,为奔驰、宝马、凯迪拉克等暂未符合“整车特征”的国产豪华车赢得了缓冲。
但问题是,由于中国目前零部件工业水平的落后,短时间内在中国进行采购的产品很难达到豪华车企业的认证标准,更何况国内消费者对国产部件的认同也没有进口件高。
例如雷克萨斯就在中国的国产之路显得异常谨慎,甚至广州丰田执行副总经理袁仲荣曾公开表示,“达到5万辆才会考虑雷克萨斯国产”。
其实对于豪华车而言,总体市场份额不会太大,如果进行国产化生产,配套零部件由于产量规模小,其成本可能还要高于国际采购的零部件,而这些渠道的博弈,也成为豪华车国产左右为难的真实写照。 -本报记者 倪柏明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