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瑞鹰驾驭都市与山水的和谐(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9日 10:36  新浪汽车
江淮瑞鹰外观图片

江淮瑞鹰外观图片

  外观大气却不失细节

  上午8:30,笔者在车场的人工湖边见到了即将体验的座驾——瑞鹰。朝阳洒在这款被定义为国内首款“越野型轿车”的银色车身上,勾勒出其厚重的身形,极富运动感和肌肉感。

  走近来看:铂金质地的进气格栅,两侧借鉴了普拉多带有转角的前大灯;组合式类似RX300的大面积透明灯罩尾灯在朝阳中更显流光溢彩,端庄、大气的尾部造型以及仿生、流畅的车身曲线配合16英寸六幅式铝合金轮毂使整车焕发出强烈的运动气息和时尚美感。同类车中鲜见的车尾扰流翼使瑞鹰车彰显时尚。另一个有趣的细节是行李架,瑞鹰的车顶行李架并非塑料或合金,而是两根结结实实的不锈钢管,虽然不知道实际承重能力如何,但外表已经给人强壮可靠的感觉。

  显然它的外形设计博采了众多优秀同类车型的精髓,似乎在诠释着它的设计者对细节的唯美崇尚。微风轻拂,静谧的湖水泛起层层波纹,瑞鹰的倒影在摇曳的湖面中隐隐透射出一种霸气。

  当笔者迫不及待地进入车内后环视四周,不觉会心一笑,与它“高大而威猛”身形截然相反的是瑞鹰的内饰“婉约而雅致”,让我们细细领略一番吧。

江淮瑞鹰内饰图片

江淮瑞鹰内饰图片

  内饰配置较量进口车

  车内采用典雅的灰色做为主色调,驾驶舱设计弧线丰富、立体感强,车厢内可以找到不少别具一格的细节。比如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设计的人体防滑座椅;一触式眼镜盒、分隔式手套箱、中央控制台固定式杯架、带票夹的大尺寸遮阳板、全新布局的仪表盘,采用比较少见的拉丝金属表盘材质。更为别致的是中控台的最高处配置了蓝底液晶电子罗盘,既能显示方向而且还能显示气压和海拔,这一匠心独具的设计为整车内饰增辉不少。

  车厢里很多按钮都不是传统的方形或圆形,而采用了不少特殊造型,如此兼顾到细处的设计心思,在经济型同类车型中并不多见。瑞鹰在设计上的用心还体现在对驾驶细节的贴心照顾,常用的电动车外后视镜、电动门窗控制键等集中在门壁板上触手可及的位置;挡杆与手刹的高度和形状都十分就手。真皮包裹的方向盘造型立体,在3点、9点隆起的部位提供了不错的握持手感。转向柱上下调节的幅度也比较大。尤其与中间后视镜联为一体的倒车雷达,可以根据与障碍的远近发出不同频率的“嘀嘀”声,并同步数字显示间距,这给相对体积较大的车辆在泊车位带来方便。

  瑞鹰目前配置的采用真皮座椅,非常配合瑞鹰的车型的定位。标准2+3五座设定,驾驶席的座垫高度和角度均可随心所欲调整,相信总有一个最舒服的角度能让驾驶者双脚可以从容地操作踏板。靠背还有可调的腰托,长时间驾驶不易背疼。座椅的包裹性、承托性都不错,充分地融入了人体力学为驾驶者营造了舒适的驾驶环境。后排座椅造型宽厚舒服,包裹和承托力不亚于前排;头枕与手枕位置也很合适。腿部空间充足,中间地台的突起很小,坐3名乘客依然从容,在后座椅上我们发现了一个值得称赞的小设计:位于手枕下方的隐蔽式安全带扣固定器。有了这个东西,安全带扣在不用时就不会突起于座椅上,不仅看起来美观,而且不会妨碍折叠座椅的操作。

  瑞鹰的丰富配置甚至让我觉得有与其身价不符。自动大灯反应很灵敏,不但在进出地下车库时能很快做出反应,就连过一些短隧道都能非常醒目地自动开关,比不少大厂的自动头灯还要好用。雨刮间歇时间可多级调整,向一些高挡轿车看齐。音响是西门子附属的VDO品牌,外形虽然看起来有点朴实,但软化的按钮颇有质感。最惊喜的还是播放CD音质相当不错,驾驶之余更可享受到Hi-Fi的乐趣。全自动恒温空调的面板简单明了,按钮很大,对设置温度的反应也相当理想。电动天窗面积颇大,已经覆盖到后座的一半……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讨好人的细节,如手套箱设有灯光照明,门锁会在30km/h自动上锁等。

江淮瑞鹰发动机图片

江淮瑞鹰发动机图片

  体验轿车感觉的越野车

  不再罗唆太多,马上开动引擎,体验一下驾驶的感觉:

  插钥匙、点火、给油,从1500转到5000转运转都相当平顺,空挡将转速呼至6000转,引擎不但很畅顺,也没有什么震动传到车身上,说明噪音和震动都抑制得很好。瑞鹰的引擎声简直让我怀疑它不是一款SUV,完全是轿车的感觉,难怪厂家将其定位为“越野型轿车”。江淮汽车采用了与全球技术同步的2.4升高效率引擎,采用DOHC双顶置凸轮轴,SFI多点顺序燃油喷射技术,具有节能环保,低转速大扭矩,高转速高速度的特点,最大功率100kw/5500rpm,最大扭矩193Nm/3000rpm,排放达欧Ⅲ标准。整体已经达到了轿车乘用水准,如果不告诉你它是自主产品,相信你也感觉不出它和进口引擎有任何差别。

  瑞鹰目前只有一款5挡手动变速,没有自动变速供应。 5个挡位的齿比编排很合理,提供了全面、实用的动力性格。2.4L发动机带动车身在1、2、3、4档的扭矩输出不错,整个过程线型有力, 1、2挡的传动比较大,1挡轻抬离合就能起步,几乎不用给油,只是起步速度较为缓慢。在我熟悉了离合的接合点之后,就采用2挡起步,1挡只用来应付爬坡和烂路就可以了。用1挡爬陡坡时,就算不踩油,引擎也不会熄火,说明低速扭矩不弱之余,电喷系统的程序也比较完善。

  引擎的整体扭力输出比较出色,车速慢下来时即使保持高挡,不换回低挡,光踩油门转速从1000转慢慢拉起来也是可以的,而且一到2500转,动力就显著进入状态。2500到4000转是最佳的发力区间,由于2、3、4挡衔接紧密,很容易将转速保持在这个区间内,因此大部分时候都能比较顺滑、有韧力地加速。

  不过,当从4挡挂上5挡,发现转速突然下跌很多,瑞鹰的工程师告诉笔者这是由于第5挡的设定追求安静省油,齿比比较小之故。120km/h时对应的转速只有2500转,因此长时间走高速时,引擎声对车厢构成的滋扰很小,行车比较安静。虽然齿比小会削弱加速力,5挡在100km/h下提速确实比较迟缓,但只要坚持过了120km/h,转速接近3000转时又会再有后劲涌现,冲破150km/h后维持速度并不勉强,这样的动力性应该能让人满意了。当然,你应该知道它始终是部四驱车,用上2.4升引擎才获取和1.6升轿车差不多的动力性,因此油耗肯定会比同等性能的轿车稍大,在试驾过程中,实际油耗大约在9~12L/100km。

  既然称为“越野型轿车”,自然而然要体验一下公路与山路的驾驶感受喽:

  公路表现自由灵活

  江淮瑞鹰的底盘离地很高,轮胎足够厚,不怕刮蹭什么,停车泊位也就不会有什么压力。在市区里驾驶,瑞鹰能让你坐得舒舒服服、视野开阔。刚开始时车头隆起的两块“肌肉”会让人有点不习惯,圆浑的车身看位也要稍作适应。但驾驶一段时间之后,驾驶者就会出现一种美妙的错觉——仿佛车头的两块“肌肉”就像是自己伸出的臂膀,而浑圆的车身又像是自己健硕的体格……这个时候,驾驶着才真正体验到了人车合一的驾驶乐趣。

  挡位的卡位准确,行程也不算长,挂挡虽然略欠质感,但还是清晰易操作的。制动踏板的初段反应很灵敏,瑞鹰配备的ABSEBD等制动系统的电子装备,让瑞鹰在高速过弯及紧急制动时,几乎没有丝毫的侧滑及甩尾。能让人对这部大车一下子产生信心。但是刹车踩得重时,车身“点头”就会很明显,车子停定之后车身也会继续摇晃几下,瑞鹰的工程师介绍说这是由于悬挂的行程较长,车身也高大造成的,不过看在制动反映够快的表现上,可以认为是瑕不掩玉。

  最值得称道的是它的转向系统,方向盘左右转动起来有一点点的虚位,但虚位会随着转向的幅度逐渐减小,因此指向性和比例感还是很清晰。助力均匀、轻重适中,无论是中高速过弯、变道,还是日常市区里慢驶、调头,方向给人的感觉都相当准确有信心。就算行驶比较烂的道路,反馈到方向盘上的零碎震动也不严重,总体来说这是一套相当出色、完善的转向系统。

  在公路上开瑞鹰的总体印象是轻松自在的,机械完善、动力连贯,操控准绳度和乘坐的舒适性都很接近轿车。

  越野表现超越期待

  以40、50km/h的较快速度冲过沟壑,车身和悬挂表现出的结实程度都高过预期。207mm的底盘离地距可以让你放心行走郊外的道路。

  瑞鹰的四驱系统不设低速挡和中央差速锁,这种四驱系统通常只会在前轴牵引力不足时,才会将更多的动力传往后轮,是一种被动式的四驱,并不适合用作攀爬或行驶高难度的烂路。但应付一般的崎岖山路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207mm的底盘让瑞鹰行驶一般的野外道路不必担心车底会受到伤害。悬挂虽然是四轮独立,理论上不能保持一定的离地距,但实际上悬挂有不错的支撑力,即使以较高的车速通过沟沟壑壑的路面,悬挂收缩和弹跳的动作都比预期中更小,总的来说,瑞鹰对付烂路的能力已经超过绝大多数国内甚至是合资品牌的SUV,也超出了笔者对它的期望。

  经过一天的魔鬼式山路、公路拉练下来,笔者对瑞鹰的感觉溢于言表,瑞鹰集霸气与灵秀于一身。城市中,瑞鹰的身形和外观吸引了不少的回头率,在山路中,表现出国内众多同等配置的车型所不具备的强大动力;价格上再来看看,瑞鹰13.98万的售价,就会知道它的吸引力有多高。

  有外刚到内柔,由个性到商务,瑞鹰均有兼顾,它无愧于“轿车越野车”的国内首款开山之作。当然如果一定要提出什么问题的话,笔者认为应该如果可以增加自动档车型,另外配备副驾的安全气囊

  沐浴着黄昏的夕阳,瑞鹰正舒展着它的羽翼,在明日的朝阳中,它将“鹰”姿勃勃,“鹰”击长空。

(编辑:郭海霞)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车型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