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由“天语”上市想到小排量轿车的中国命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1日 03:11  中国青年报

  

  

如今的中国轿车市场,年年都有数十款新车上市,多一款少一款,已经无关大局,但具体到每个企业又都是无比重要,比如天语之对长安铃木,简直就是它转型提升的关键。从去年初放出风来,将推出一款“中级”车型,进军所谓“黄金排量”市场,到网络征名,车展亮相,公布预售价格,直到年底博鳌上市,公司高层倾巢出动,推广活动贯穿全年,一浪高过一浪。在上市会上,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忠强直截了当地宣称:天语上市,“标志一个企业的升华”,“长安铃木将告别单一的小排量车生产,‘晋升’为多车型,即生产较大排量车型的企业行列”。

  人所共知,长安铃木是靠造微型轿车奥拓起家的,今天已经把奥拓的市场做到5万多辆规模,可以说在微轿领域独霸一方。然而在国家提倡节约型社会,各地对小排量车纷纷解禁的今天,为何却要弃低就高进入更大一级排量市场?

  我们不妨看看中国小排量车走过的艰难历程。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确定了轿车生产的六大基地,当时长安正在实施“军转民”,它所生产的微型车为国内汽车专家们所不齿,在国家管理部门根本挂不上号。

  出于求生存的本能和职业的敏锐,上世纪90年代初,长安人冒险引进了微型轿车奥拓,并在微型车生产车间的角落里生生挤出一块地盘,弯弯曲曲地布下了简单的生产线,因陋就简地生产起奥拓来。所谓生产,其实就是组装,其简陋程度让汽车界的“苦孩子”李书福看了,也不禁会哑然失笑。

  紧接着,长安又“得寸进尺”,由重庆地方政府批准成立了一个限额以下的合资企业——长安铃木,绕过国家汽车管理部门的层层审批,堂而皇之地造起了轿车来。出生虽然不够合法,但在“沉痛”检讨以后,考虑到“军转民”的大局,长安铃木最终还是拿下了生产轿车的通行证,中国轿车的所谓“三大三小”基地,又加上了“两微”的名字。

  长安人凭借对产业发展的“先知先觉”,进入了造轿车的行列,靠奥拓发家,充实了家底,可以断言,没有当年奥拓的简陋,就没有今天长安集团的辉煌。

  理论上人人都赞同发展小排量车,省油、省路、少污染,但实践中却又都不愿接受小排量车。全国“淘汰夏利”的喊声一片,从事微型车生产的企业,即使如天津夏利做到了10万辆规模,率先实现了所谓的“规模经济”,但终究还是难逃被兼并重组的命运。当年曾红极一时的“天津大发”、“吉林微面”,早已成为消失了的历史名词,昌河与哈飞也在艰难中挣扎,柳州五菱是在被上汽与通用重组以后,才走上复兴道路的,否则也难免步上述几家的后尘。现在奥拓已经被逐出了北京、上海、广州等重要市场,厄运又降临到长安铃木头上。据统计,2006年前11个月,轿车市场总体增长38%,而1.3升及以下排量的市场却是负增长。

  正是在实践中小排量车生存艰难,长安才转身和福特合资,发展“全系列”轿车。尽管如此,长安福特推出的第一款车型嘉年华,仍然因其1.3升排量不够气派而广受诟病,经营惨淡,不得不淡出市场,合资企业的一些人还因此砸了饭碗。吃过了小排量苦头的长安福特,从此坚决告别了小排量,也正是这一转身,才改变了长安福特的景况。

  长安铃木却不同,它是明知山有虎,却不得不在虎山行。一是合资伙伴日本铃木本身就是个“微车王”,使它摆脱不了造小排量车的命运。二是铃木长期没有明确的中国发展战略,没打算把长安铃木做强做大,雨燕之前,合资10多年竟没有拿出一个新车型,在中国汽车合资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案例。长安转身与福特合资,也反映出长安对铃木的失望。

  有人做过统计,在去年的北美底特律车展上,展出的汽车品牌仅58个,而北京车展上展出的品牌却多达81个。中国已经无可置疑地成为全球竞争最为激烈的汽车市场。在这样的市场上,仅靠几款小排量车型,别说发展,就连生存都将是问题!大众不是已经放弃实行了十几年的产品分工战略,放手让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在市场上竞争吗?还有什么理由让长安铃木固守1.3升以下排量而不越雷池一步呢?

  奇瑞尹同耀的“多生孩子打群架”,已经成为今天中国汽车业的至理名言,现在中国汽车市场不仅是“孩子”越生越多,而且是越生越大。也许用不了几年,中国人要购买小排量轿车,不得不东渡日本了。这就是中国小排量轿车的命运。

  吴影摄

  (查阅程远更多文章,请浏览 au to .sin a.co m .cn 或au to .so h u .co m 的"程远专栏"。)

  程远

(编辑:梁蒙)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程远专栏专题

程远专栏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