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家用汽车》是一本时尚生活类的汽车杂志(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1日 13:16  新浪汽车

图为《家用汽车》杂志出版人兼总编辑王贞做客新浪 视频:[1] [2] [3]

  新浪汽车讯 2006年3月1日(周三)下午1:00-1:45,《家用汽车》杂志出版人兼总编辑王贞做客新浪,畅谈《家用汽车》的活动策划与发展规划,就广大网友感兴趣的问题与大家进行交流。以下是聊天实录:

  主持人:新浪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了《家用汽车》杂志出版人兼总编辑王贞来作客新浪,回答网友感兴趣的问题,除了通过我们的电脑参与以外,还可以通过手机来关注手机新浪网,手机新浪网的网址是3g.sina.com.cn。

  下面我们有请王贞女士给我们自我介绍一下。

  王贞:大家好,我是《家用汽车》杂志社的总编辑王贞,很高兴借助新浪的平台来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主持人:我们有一位网友特别关注咱们的杂志,看了我们的聊天预告,就已经提出了一个问题。

  网友:现在市场上的汽车杂志很多,竞争很激烈,咱们《家用汽车》创刊不是很早,是去年创刊的,我们《家用汽车》有没有什么比较独特的定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王贞:我首先介绍一下杂志的背景,我们的杂志是由人民日报社报业集团主管,中国汽车报社主办的,我们的杂志的定位,是三句话,以汽车为载体,以家庭为核心及以时尚生活为半径,就是用时尚的视角来看汽车,如果用一句话来说,我们是一本时尚生活类的汽车杂志。

  之所以有这样一个定位,也是在之前,我们是2005年10月份创刊的,在之前我们筹备了大概有半年的时间,我们在做市场调查的时候发现,在杂志市场上有大概50本汽车类的杂志,而且这些杂志都是非常同质化的东西,我就跟大家开玩笑说,我就像有50座大山压在我头上,如果跟他们做的是一样的,再怎么顶也顶不下来,经过多方面的市场研究,我们应该走的是更生活化的东西,我们研究发现,现在的杂志是很专业的,很钢铁的,很机械的,我们就想做得更人文化一些,更生活化一些,更软一些,让人们阅读起来很轻松,很实用。

  主持人:我们的杂志叫做《家用汽车》,怎么和家用结合的呢?

  王贞:我们的封面上写着我们的宗旨,以家庭为核心,以汽车为载体,通过这个来介绍汽车,而不是完全地从机械的角度里介绍汽车。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很多的汽车厂商的广告都是关注生活的方式,凯越旅行车的口号就是一辆车定义一种生活,我们也要从这个角度出发。

  主持人:我们杂志也会随着行业的方向走的。

  王贞:汽车很普遍了,汽车带给生活的东西特别多,实际上汽车消费都是以家庭为一个单元的进行消费的,即便你是一个单身贵族也好,你也是有家庭的,你有父母吧,三口之家、两口之家都是以家庭为元素的。

  主持人:目前我们的社会阶段还是以家庭为元素,以汽车作为工具,是作为家庭工具的。我们有了自己的定位,肯定我们杂志的内容是相应地做了一些考虑,介绍一下内容方面。

  王贞:我想先从我们《家用汽车》的名字说起。就是很多人对家用汽车这个杂志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他认为《家用汽车》是一种经济型的、低价位的车,认为我们这本杂志是对这些车的介绍,实际上这真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举个例子来说,谁能说宝马X5,宝马3系不是家用车,谁能说奥迪不是家用车,它是根据家庭的生活方式、经济条件和经济能力来划分的,月收入5万元和月收入1万元的人,购买的家庭用车是不一样的,我认识一个老板,他是专门为了周末带家人出游,或者是打高尔夫球,专门买了一辆宝马X5,是根据生活方式来决定的买的这辆车,当然和他的经济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

  主持人:我们就考虑到了杂志的内容设置和这类的定位相类似。

  王贞:所以我们的内容报道不是以车型来划分的,而是以生活方式来划分的,是跟车任何有关的生活都是我们关注的焦点,高端车也是家用车。

  主持人:是从这个角度考虑的。

  王贞:对。

  主持人:内容方面做了哪些安排?

  王贞:我们做了和其他杂志不一样的栏目的设置,这个当初我们也设想了很长时间,讨论了很长时间,因为别的杂志已经都有50本了,而且很同质化,比如每本杂志都有试车报告,我们大胆地取消了这个试车报告,试车报告我并不是想攻击别人,是个人的看法,有的试车报告并不是很专业,有些记者实际上只开了很短很短的车,或者拿出去试车还会把车撞掉,本身就没有达到专业的水准。

  我举个例子,以前有个记者在我们这里工作很短时间,他来的时候说要写专业的试车报告,我说你很专业吗?他说我开了很长时间,写完了之后来ABS都写反了,我说这是专业的试车报告吗?我们就取消了试车报告。

  我想试车的感受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比如我自己开的车,是在业内很专业的试车记者向我推荐的,说你不是要换车吗,这款车的操控性特别好,尤其是弯道表现不错,后来我感觉不错,就买了。另外一个非常专业的杂志的非常专业的试车手,我说你也觉得不错吧?他说操控性极差,我说那你为什么买,他说很实用,我说最差的是什么?他说就是弯道表现最差,他们的试车的感受都不同,你让读者相信哪个?只能说他们谁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更高,更牢固,他们就会信谁,我觉得这个东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这种驾驶感受很难主观来评测。

  我们做了一些很实用的栏目,介绍了功能上、配置上的东西,这些是实实在在的,是实用的信息,比如配置有什么,在开车时要有天窗,你的电动门窗是什么样子,是只能控制前面还是都能控制,电动窗是一下到底,还是必须手一直按着才能慢慢下去,这些很实用对于消费者来说,他觉得很实用,对我有用,所以我们会在这些方面,我们不用做试车报告,而是我们会做一些使用报告,使用上怎么方便,怎么样有利于消费者的功能,我们会做这些东西。

  主持人:我们也看到杂志的栏目里面就提到了这些使用报告,家庭驾校啊,还有“车族时尚”啊。

  王贞:对,我们不做很专业的试车,很专业的都是做极限的试车,百公里加速是多少秒啊,很多人不会用这种极限的试车,比如前一段时间的标致206手动挡百公里体素9.8秒,自动挡10秒多一点,这种几秒钟的区别根本就体会不出来。

  我们这个是大胆的举措,每本杂志都有试车报告,很多的读者是冲着试车报告去买杂志的,他想看这个车驾驶的感受是什么样的,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讲,我做过17年的汽车记者,对我的评价来说,我对汽车是一知半解,但是我做了17年的汽车记者,一般的汽车记者没有做过我这么长时间的。

  主持人:没错,新手太多了。

  王贞:对啊。

  主持人:在配置杂志的栏目中有什么考虑?

  王贞:我们的考虑就是一定要有创新,比如说我们的“家庭购车方案”、“私家车档案”、“车族时尚”、“家用车排行榜”。介绍一下我们的栏目。

  “家庭购车方案”这个是根据杂志的整体定位来做的,我们的杂志定位就是以家庭为核心,这种选车的过程中,一个人某一个个性,某一个需求是一个很独特的东西,就决定了他买这款车,或者买另外一款车。有多少家庭就有多少个需求,每个家庭的需求不一样,组合到一起,最终的需求也不一样。

  所以我们现在在判断什么人来买这款车的时候,是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而不是根据这个消费者的收入是多少,比如同样的收入,你的月收入是1万元,他的月收入也是1万元,但是最终你选择了高尔夫,他选择了日系车或者韩系车,这是根据个人的需求不一样,而不是根据他的收入状况。

  所以我们在设定这个“家庭购车方案”,我们一定要把家庭成员的每一个需求,每一个喜好,每一个特点都要关注到,比如说根据他的喜好,根据他的大致的需求,我们选4款车,我们帮他选,然后到4S店去试车,也许这一款车的某一个功能就吸引他购买这款车,所以我们把独特性的东西放在里面,而不是这是一个三口之家,月收入1万元,就选这款车,这太笼统了,我们根据不同的家庭,我们有N种家庭,有不同的用户就有不同的家庭,设计出不同的需求。

  我们还有一个主打栏目就是“私家车档案”,是这样的,很多杂志在介绍一款车,可能用5开、6开车本身就介绍完了,但是我觉得杂志和报纸不同,报纸是快餐式的东西,它可以很快地做一个一般性的介绍就可以了,但是消费者如果想更快地了解一些消息的话,可以在网站上,网站更快了,几秒钟消息就发出去了,作为杂志要让读者有留存的价值,半年后再翻开这个杂志还想看,还能吸收一些养分,或者是想知道的东西,我们就设计了“私家车档案”,我们介绍一款车,我们很舍得这个版面,至少是20开,我们介绍它的历史,介绍它的品牌,介绍它的配置、功能,介绍它的亮点,以及它的售后,以及价格,还有用户的评价,前几期我们做过一款,介绍的是大切,这个我们介绍了40开,所有人都跟我说这个专栏介绍得真好,其实这个之前我们已经做成专题了,每个都是独立成章的,这40开里面,可能读者对前20开有兴趣,前面是关于配置的东西,有的读者对后20开有兴趣,因为是介绍历史的东西,有的读者说你们的杂志做得真好,我想了解切诺基,这40开我就全部了解的,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

  我们做的介绍,别的杂志中找不到再介绍这个杂志的落脚点,再介绍也是重复的,就是我们介绍过的东西,第二个我们想给读者一个很全面的信息,让他对车全面地了解,这个我在市场调查时,发现别的杂志是没有这样做的,我们就这样做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