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骏捷 “高起点”原创设计探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7日 16:23  新浪汽车

  面对骏捷下线,业内外都关注到华晨在这款车上的新提法,这就是“高起点自主研发”。对汽车历史比较了解的人很快就会想到20年前汽车业就曾经有过这种提法或要求。时至今日,华晨重提“高起点”,似乎是概念的轮回,区别并不是简单的时间和背景的不同,而是要求和意义的不同。那么,过去的“高起点”和现在的“高起点”究竟有什么不同?

  设计是“语言”的表达

  爱琢磨问题的媒体在刨根问底,穷追不舍中,大致了解到了这一届华晨班子的发展思路。用当下最有权威的汽车界人士张小虞的话说,从骏捷身上看到了华晨的希望。他非常赞赏华晨所走的技术“途径”,有感而发(对历史的回顾),称路子正。那就是用高起点的思路走自主研发之路,为国产车的原创设计提供了示范性的经验。

  华晨汽车也就是沈阳汽车,如同北汽、南汽、广汽的概念一样。人们关注华晨,从某种程度上说并不限于产品和“诸侯汽车”,而是它的思路和发展模式。作为企业的“声音”和“形象”,骏捷给人的惊喜是由衷的,也是兴奋的,更是可信的。如果说四年前中华轿车上市所产生的最大新闻是打破了“闭门造车”的习惯性设计思维或“受制于人”的设计尴尬的话,那么,今天,骏捷下线则了却了20年前业界提出的“高起点、专业化、大批量”发展自主轿车业的夙愿有了底气

  熟悉华晨的人都知道,从“中华”的尝试到“尊驰”的完善再到现在“骏捷”的成熟,可以清晰地看到华晨在汽车设计上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梯次发展。这期间,中华车的问世曾在业内外引起激烈的反响,其最大的反响就是对传统的习惯性设计思维的颠覆,开创了多元化的设计思路。当有人在质疑中华车“有产权而无知识”的时候,记者曾与该车的设计师乔治亚罗探讨过。他并不认为中华车的“灵魂”全是他的,只这是“你点菜,我做菜”的商业过程。理念(产品的诉求)是中方的,技术(设计手段)是外方的。当中华车给乔治亚罗在中国带来声誉时,他认为首先要感谢中国文化对他的灌输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理解。反观国内对汽车设计的理解,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既重视看得见的硬件设计(设备和手段),而忽视了看不见的软件设计(创意和沟通)。这就难免有不同的看法。好在结果是最有说服力的事实。

  毕竟中华车在设计上是成功的,是一次茅台勾兑红酒的成功。也许谁都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设计思路实际上是“我的创意,你的设计”,在国外屡见不鲜,是眼界加见解的成果。

  从尊驰到骏捷可以看到华晨在自主设计上开始“老练”起来,已不满足“中国元素”的表达,则在汽车工程设计上苦练内功,寻找汽车技术上的突破,并把车当作了学问在研究。这里除了近距离向宝马(与宝马合资协议中就有扶持中华车一条)学习外,还得到了外国专家的指点。可贵的是,他们用开放的思维集世界造车精华的理念走在了同行前面。

  原创是设计的根本

  对于干轿车,20年前人们对于这个产业争论异常激烈。原因是,当时对第一次从国外引进轿车(桑塔纳)技术实施国产化过程中曾使一些企业犹豫过,徘徊过,甚至败下阵来,舆情包括部分业内人士在内,认为这是外国人在有意刁难,表示不解。而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又不能“瓜菜代”,必须高起点,否则引进的意义何在?当时业内专家很重视轿车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和规模化生产。其参照标准就是桑塔纳。用现在的眼光看,那是制造能力和水平的“高起点”。20年过去了,现在再也没有人质疑当时的“高起点”,倒是由衷地感激“引进一个车型改造一个行业”的思路是正确的。后来有人在总结桑车成功的经验时简练地归结为“国产化的成功”。今天,谁也不会再怀疑中国的轿车制造能力(现已跻身世界汽车制造大国之列),倒是对自主开发的信心还有一点不足。原因又很简单,中国在轿车制造方面已不成问题,倒是研发能力薄弱,视为瓶颈,产业发展的软肋(汽车原创设计缺失)。

  骏捷的推出,也许有助于消除这方面的疑虑,即以我为主,集成国内外设计资源同样可以实现汽车原创设计目的。这一开放性的设计思路曾经使中华轿车的设计一步就与国际接轨,为国产车设计打开了视野。以骏捷为例,经中华、尊驰设计经验的积累和打下的基础,使这款车在原创设计和方法运作上有了经验,这无论是造型设计的理念还是审美价值的取向,以及工程设计的标定,在同类车型中出类拔萃,风格独特,个性鲜明。专家们认为,这表明国产车的设计水平并不逊色于同类的进口车,突破了地域和国界的消费概念。连外国同行都看好这款车,包括“中华”和“尊驰”(今年在埃及组装生产)。

  原创设计给华晨带来了进军海外市场的机遇,赢得了消费者的尊重。

  需求是设计的动力

  “没有原创就没有话语权”。这几乎成了衡量国产车能否叫板进口车的“资格”,挑战竞争对手的“资本”。

  相对于其他汽车设计而言,华晨的汽车优势就在于原创,特立独行,风格鲜明。

  在去年上海国际车展上,骏捷一露面就引起过国外同行的警惕,尤其是日、韩车系的厂商特别敏感,意识到此车的卖点将在外观和精神诉求上胜人一筹。内行人则更关注此车的工程品质,看后觉得欣慰,认为,这是很有“面子”的国产车。时至今日,此车正式下线,下月上市。可以看作是国产汽车在自主设计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从中高档车到商务车再到家庭轿车,华晨是把中国市场需求借助设计语言表达出来了,从本质上又是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描述。华晨轿车被普遍认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本土文化在汽车上的认同,为真正的中国车注入了生命力。这里既有对汽车的理解,也有对汽车的阐释,更有对汽车的期待。试想,当汽车满足不了功能需求时,精神需求满足不也许就成了一句空话?。

  在下线仪式的现场,见证者们都觉得骏捷很长国人的“面子”,而且很有“骨气”,看了“舒服”。用消费者的话说,“这车实在,像小宝马(技术性能层面)”。应了老百姓的一句俗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而业内则感觉到,在自主研发上华晨渡过了“冬天”,迎来了“春天”。

  试想,如果没有掌握汽车“核心竞争力”(研发能力)华晨能有这样的自信:“先国内,后世界”?如果没有实力(完整的制造体系)宝马集团会主动介绍华晨到海外设厂?如果没有质量保障能力华晨敢打“品质先,方敢天下先”这张牌?

  “高起点”使华晨品尝到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谛。对于业界来说,也许是一帖“补钙”的药方(人称中国汽车是缺钙的巨人),或是突破“技不如人”(在设计研发短板)的一条途径?

  总之,华晨骏捷上市似乎在用事实验证了20年前曾经倡导过的高起点发展汽车业的思路,尝到了甜头。而对一个行业来说,又应该怎样去看待自己走过的路?总结也许是历史最好的回顾。(颜光明)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事评论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