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三大汽车消费国的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7日 10:47  青年参考

  “排排座,吃果果”,中国人对于排名的热衷似乎是打“骨子”里就有的。年初,汽车业内就曾有过对中国汽车销量全球排第几的争议。有统计称,2005年我国汽车销量超过日本,跻身世界第二。当很多人对这个成绩沾沾自喜的时候,却有“好事者”提出异议,说“算错了”。于是,口水仗就打了起来。这里我们权且认为是第三大吧,做人做事谦虚一点没坏处。

  “第三大汽车消费国”——对于发展没几年的中国汽车行业来说,这个成绩是值得骄傲的。但是说到底,这个成绩在很大程度上还得归功于“人多力量大”。然而,就在这个“人多”的第三大汽车消费国的背后,到底是怎样一番景象?不妨让我们来一一揭开其“背后的故事”。

  距离不只是一点点

  虽然是汽车消费三大国之一,但是与对手相比,我国的汽车消费还是让很多业内人士感到汗颜。根据2005年的数据综合显示,2005年国内汽车的最终销售超过572万辆,而日本的国内销量为585.2万辆,比中国多了十几万辆。如果说这一差距还不算太大的话,那么与位居第一的美国近1700万辆的成绩相比,就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

  另外,一个国家的汽车市场规模,还应该包括二手车的销售及该国的汽车保有量。据统计,若加上二手车,日本2005年国内汽车销量大约在1380多万辆,而中国新车加上二手车的销售仅为760多万辆。而且,如果把以上这些数据折合为人均的话,我国的差距将更为明显。

  据专家预计,到“十一五”末期,汽车行业的产能将比实际需求多出一倍还多。虽然很多人说,2006年将会是自主年,但对于在自主技术上有大突破的自主企业来说,到底能走多远还是未知数。

  汽车业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虽然2005年国内出台了50多项相关政策,但是与汽车业发展速度相比,国内的汽车产业政策还亟待完善。就拿一直“呼之欲出”的燃油税来说,早在1994年就开始收取“燃油附加费”的海南,却给海南交通厅带来了巨额负债。由于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很多国外成功的政策法规,在中国根本无法操作。目前,整个汽车市场还比较混乱,购车手续繁杂,汽车消费和使用中的税费负担繁重,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汽车消费质量不高

  在国内,汽车消费尚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国内的消费者来说,以前汽车是身份的象征,而且国内的汽车消费也大都集中在公车市场。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终于走下“圣坛”,开始大面积进入家庭。

  然而,对于刚刚富起来的消费者来说,大部分都是“车盲”,他们在选择汽车时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外形和价格上,极少能在技术上给予更多的关注。从很多引入到国内的车型就可以看出,为了迎合国内消费者的喜好,两厢变三厢、车身加长等比比皆是。

  有人说,成熟的经济发展可以帮助人们摆脱浮躁,求真务实。那么对于还在发展初期的中国汽车消费市场来说,消费意识的提高也只是刚刚开始,还不能与其“第三大汽车消费国”的称号比肩。

  汽车社会尚需建设

  目前,国内汽车社会还处在一个相对混乱的时期。由于与汽车相配套的汽车法规和意识的缺陷,汽车与人、法规、环境、能源和道路等的不和谐不断显现。在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的同时,汽车也引发了安全、能源、环保、交通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汽车社会的和谐程度已经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程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汽车进入家庭进程的加快,能源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有业内人士说,当国内汽车的保有量达到1亿辆时,消耗的石油将占全国石油总消耗量50%,这无疑加剧了本就紧张的能源危机。

  在基础建设上,我国城镇的道路、停车场(位)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管理严重滞后。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交通建设也跟不上汽车市场的增长速度,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各大城市的“家常便饭”。而人们交通意识的匮乏,也无形中给交通增加了负担,也加大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对于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汽车也成为了“杀手”之一。全球气候的持续升温、恶劣气候的不断出现,也让人们逐渐意识到环保能源的重要性。虽然现在混合动力车、柴油车乃至于电动车的项目都在进行中,但是从普锐斯的上市来看,大部分消费者也只是处于旁观者的位置,撇开技术问题上所需的时间不说,单是如何转变消费者的观念也得加以时日。(记者 宋晓艳)

(编辑:李重)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事评论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