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小排量汽车的产业政策与各地“限小”土政策的博弈,在全国舆论热衷的讨论中,最终以国务院转发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的联合发文在2006年3月底前限期完成清理有关限制小排量汽车的规定而暂时告一段落。
从政府层面来说,早在1994年国家颁布的汽车产业政策,就明确鼓励使用节能和低污染汽车产品;《汽车工业“十五”规划》,把“油耗低于4升的经济型轿车”确定为轿车发展重点;去年国务院九部委联合开展汽车市场专项整治,重点之一就是“不得按照发动机排量实行限购限行”,但是多数地区出于种种考虑对小排量车照禁不误。
我认为,小排量汽车即使“解禁”,但自主汽车企业还须接受“技术”和“市场”的两大挑战。
首先,小排量“解禁”后,节能、环保两个指标如何达标,是摆在自主汽车企业面前的新课题。我国大部分城市的道路建设跟不上汽车发展的速度,有相当多的驾驶人员的驾车素质也有待于提高。当小排量车开始大量进入街头的时候,会不会导致更拥挤的堵车。众所周知,堵车对能源和效率的浪费是最大的,而汽车在起步状态下所排放出的污染物也是最多的。自然环境恶化、石油和原材料价格昂贵,排放、噪声等标准日益严格,且过渡期太短;另外,汽车召回规定也对汽车质量、技术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对汽车节能环保等关键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包括小排量汽车。也就是说,小排量汽车绝不等同于低品质车,不是恢复到过去的技术性、经济性和安全性都差的平头微面。
此外,自主汽车企业的品牌认知度低,市场保有量小,国人消费观念还存在着消费误区,认为国产品牌不够有面子。自主汽车企业的产品能否被国人所接受确实也是实际问题,不是一纸解禁就会万事大吉的。
因此,自主汽车企业必须通过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
另外,与其他企业相比,自主汽车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紧迫感更强烈,更了解中国市场、更了解国人的消费需求,历史包袱更轻,亦更能以特有的服务方式贴近市场。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现在的小排量汽车,完全可以拥有大量代表新技术、高环保、高安全的多项技术专利,也从根本上打消了部分消费者、尤其是女性司机对小排量汽车安全性能的疑虑。
总之,小排量汽车“解禁”是代表了对普通消费者对选择汽车自由权的认同,而要让小排量汽车真正大量出现在街头巷尾,还须各级政府、部门和自主汽车企业以及全社会广大消费者的共同努力。(徐刚)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