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同志:
这两天,北京连续下了几次冰雹,同样停在单位露天停车场里的车,有的被砸成了“麻点”,有的车却毫发未损。上述截然不同的结果,让人们不禁重新关注起车身钢板厚度这个话题。有观点认为,欧系车、美系车钢板较厚,在发生碰撞时相对安全;日系、韩系车钢板较薄,安全性相对较差,这种说法对吗?
北京 李刚
李刚同志:
你提出的问题很有普遍性。5月31日罕见冰雹袭击京城,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地区受损车辆超过1万辆,并由此再度引起了消费者对车辆钢板厚薄的关注。其实,车身钢板厚薄并不是车辆安全性唯一的决定因素,衡量一款轿车的安全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车身的刚性,二是对能量的吸收。
车身刚性包括车身和底盘的整体刚性、车身的操控刚性等指标。也许你曾有这样的感受,有的车辆在高速行驶时,有一种要散架的感觉,必须双手牢牢把住方向盘。这是因为,路面的冲击力、空气阻力等因素会让车身产生变形,从而影响到车辆的操控。一个好的车身必须拥有高刚性,不易变形。
安全性的第二个方面是碰撞安全。目前,欧洲NCAP新车撞击测试代表了世界最严格的碰撞安全标准,它不仅要求车身在发生正面、侧面、正面偏置碰撞及翻滚等状况时,能有效吸收碰撞时产生的能量,最大限度保证车厢内人员少受伤害和不受伤害,而且还有一项更加人性化的指标,就是对行人的保护。
为达到上述要求,不同的汽车制造商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也形成了不同的设计风格。欧美系轿车,尤其是德系车,由于在设计理念上融入了德国人严谨、精益求精的风格,同时为了适应德国不少道路无限速行驶的要求,车身钢板厚度、强度相对较高,车辆自重较大,因此,也带来了较高的整车刚性和高速行驶时稳定性。日韩系轿车在设计时侧重车辆的经济性、灵巧性,车身钢板薄,自重较轻,虽然经济省油、动力性也不逊色,但是,高速行驶的稳定性要比德系车差。不过,在各项安全碰撞实验中,欧美和日韩车都曾得过高分。
那么,为何钢板薄的车辆容易给人一种不安全的印象呢?这依然要归结为对碰撞安全的理念差异。钢板较厚的德系车,在发生碰撞时整车的形变相对较小,日常轻微碰撞往往毫发未伤,不过,当碰撞能量达到一定数量级后,吸能区开始发挥作用,以保护乘员舱安全。日韩系车钢板较薄,往往采用复合式车身,在吸能上下足了功夫,比如,将前部发动机舱和后部的行李箱的刚性适当下调,受到冲击时,车头和车尾就会吸收撞击的力量,避免传递到乘员舱,其结果自然是车身烂成一团。
看来,仅仅通过谁的钢板厚、抗砸能力强、在碰撞中受的损失小,来判断车辆安全性,还是不够全面。不过,德系车安全性较高毕竟在业界和消费者心目中已形成口碑,消费者在选择时还要综合判断。
———编者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