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进入车型引进理性和务实的新阶段(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7日 07:48  中国汽车报

据传将要引进中国的雪铁龙C3

  随着国内汽车市场逐渐回暖,国内汽车合资企业引进新车型的热情也在渐渐升温。东风标致正在调整生产线以迎接标致206的到来,同时东风标致还计划引进另一款新车型。同在一个屋檐下的东风雪铁龙近日也传出消息,即将引进新车型雪铁龙C3。前不久,大众还宣布要将其子品牌斯柯达带到中国……众多新车型引进的消息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合资企业身上。

  不少汽车业内人士注意到,近一段时间引进的新车型与过去有着很多不同之处。中国合资汽车企业在引进车型上经历了两次波折之后,终于进入了一个更为理性和务实的阶段。

即将上市的东风标致206

  第一阶段:引进“淘汰”车型

  中国合资企业的车型引进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阶段自然是合资企业成立之初。以当时上海大众桑塔纳为代表的一批“淘汰”车型被引进到中国。事实上,这几个车型引入中国之后不久,大多即在母公司所在国停产。即使在母公司所在国大批量生产时,这几个车型也并不属于畅销的一线车型。著名汽车专家杜芳慈在回忆合资企业最早引进车型的情况时说:“以前,合资企业在引进车型的时候并不了解中国市场,在当时中国没有好车型的状况下,只要随便引进一款外国车型就可以热销。”一位业内人士在参观过法国标致汽车博物馆后感叹,“标致505竟然是标致汽车历史上最难看的一款车型。”

  尽管这些早期引进的车型一般,但还是得到了中国消费者的厚爱,时至今日,桑塔纳和吉普切诺基两款车在我国市场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不过与前些年相比,这些老车型的境遇已大不如前,原因就是受到了其他新引进车型和中国自主品牌的影响。

  第二阶段:引进“最好的”车型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消费者的眼光也在发生变化。一些新车型的引进打破了原来由桑塔纳、捷达奥迪等老车型统治的中国汽车市场,2002年~2004年,中国合资汽车企业掀起了一个车型引进的高潮。在这期间国外厂商纷纷将自己在欧洲、美国、日本,或者韩国销售最好的车型拿到中国来生产。这其中以日产阳光丰田PLATZ、大众Polo、现代索纳塔为代表。这几款车在国外汽车市场中,几乎都是销量排行榜中的佼佼者,有的还多次获得大奖,可是到了中国却并不被认可。上海大众总经理陈志鑫坦言:“Polo身上看不见的技术含量,使Polo的零部件采购和制造成本比竞争对手的成本高许多。”正是由于成本高,导致Polo的价格让许多中国消费者难以接受。合资企业在引进车型的第二个阶段,都想用自己最好的产品来赢得中国汽车市场,却忽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车型究竟适合不适合中国市场。正是这个原因,让一些才引进不久的车型在汽车市场上举步维艰。

  第三阶段:引进“最合适”的车型

  在认清了国外热卖的车型在中国水土不服的事实以后,合资企业放慢了引进车型的脚步。在即将引进的新车型中,我们不难看出,合资企业引进新车型的思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鉴于Polo的不成功,上海大众计划引进大众的另一个子品牌——斯柯达。引进斯柯达的重要原因是斯柯达汽车有着优越的性价比。这是大众中国车型战略的一部分,目的是巩固大众在经济型轿车市场的地位。上海大众公关部经理顾焕表示,“引进斯柯达将作为今年多品牌战略这一重要决策的开端,上海大众希望在斯柯达代表的紧凑型轿车和中级车市场上能分得一杯羹”。比起Polo的引进,引进斯柯达确实是理智之举。

  标致雪铁龙公司将富康引入中国的时候,对中国消费者的心思并没有摸透,两厢车来得太早,中国消费者还没有准备好。所以在后来引进标致307的时候,率先引进的是标致307的三厢版。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正确的。标致307因其“中国式的结尾”(指三厢造型)颇讨消费者的欢心。

  如果说欧系合资企业更多地体现出了车型引进的理智,那么日系合资企业则更多地表现了车型引进的务实精神。日产的天籁仅用几个月时间就在京城随处可见,丰田的皇冠还未上市就已经预订了上百辆。而在日产和丰田之前引进的阳光和花冠的销售状况就不曾有过这样的火爆。阳光和花冠销售的情况多少受到了价格的影响,在天籁的价格中,我们就能感受到东风日产的务实精神。东风有限乘用车公司总经理吉田卫在谈到天籁价格的时候说:“35万元买一辆装着3.5L V6发动机的天籁,很值。” 东风日产的务实精神还体现在没有把天籁定位在豪华车。丰田则对中国消费者的心理“吃”得比较透。针对中国中年消费者的“皇冠情结”,将一款从未在海外生产的丰田豪华轿车的代表皇冠拿到中国生产。从现在的销售情况来看,最低32.8万元的“务实”售价的确有效果。

  在总结了前两个阶段引进的经验以后,现在,合资企业已经开始本着理性、务实、主动的思想来引进新车型了。也许过不了多久,中国汽车市场上,新的一轮产品战又要打响了。

(编辑:张效铭)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要闻看板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