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这东西,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
近一两年来,中国似乎成了世界汽车业竞争的主战场之一。其实,在中国上演的以合资品牌为主的惨烈汽车大战中,中国人只扮演了“生产”和“消费”的角色。
即使我们不考虑汽车过量生产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也不能仅从汽车制造与消费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去判定它的善恶,因为汽车消费是一种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性的体现,那么这些年汽车进入家庭之后,它带给我们的是否都是文明与富裕的福祉呢?
车本位消费主义的蔓延
在中国,汽车消费的宣传攻势如此深入人心,车本主义成为汽车文化的代名词。许多中国百姓坚定地认为,政府必须创造一个成本越来越低的私车使用环境。
有调查显示,在中国,只要有2500美元年收入的人,就有买名牌的欲望。“汽车本位”成为许多城市的主流文化。一张有影响的报纸曾登过一篇散文,文中竟然说:“看到那些年过40岁还骑辆自行车的男人,真想把他打一顿”。似乎必须拥有中高档汽车在中国才是成功的标志。
正是狂热的汽车消费主义,使中国成为世界豪华车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价值180万元以上的奥迪A8全球不过180辆,中国就占了1/3;奔驰新款S600等200多万元以上的豪华车,在中国销售量往往占全球的20%以上。如今许多政府公务员都潇洒地开着帕萨特、奔驰、奥迪、红旗等大排量车满街跑,公务用车成为中高档车的必争之地。我国公车目前已达300万辆,每年用在公车上的开支达3000亿人民币。
消费主义是资源杀手,汽车消费主义还要加个“更”字。
发达国家对资源使用都非常在意,尽量把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工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日本决定以中高档车在中国打天下,在国内却放弃高耗油汽车,为耗油小的汽车提供减税优惠。世界各大城市都曾走过由发展私车转而到发展公共交通的弯路。东京、柏林、巴黎、伦敦现在都采用高征税、高收费等办法限制小汽车交通模式。
从2004年起,中国引进轿车的排量越来越大,如别克荣御排量3.6升,国产奔驰E240排量2.4升,天籁排量3.5升……在2004年上市的新车型中,排量在2.0以上的占72%,而2005年,更多排量高于3.0升的国外品牌轿车在中国投产。合资企业加快把国外高档车引进中国,因为其利润比经济型车要高得多。政府高档用车采购成为合资企业的必争之地。丰田的皇冠与奥迪、奔驰争抢公务用车市场,今年销售目标为2.3万辆。
我们正在沦为车的奴隶?
看看每天从“睡城”涌进城上班的大量经济型轿车吧,那就是我们创造的需求!工作与住地长距离移动是国际都市已摒弃的规划模式,我们却正在大量复制这种长途跋涉。
今年“五一”长假,北京许多人开着车出行去郊区,结果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许多人开了八九个小时还没到达目的地。笔者住的一条北京有名的胡同,过去非常安静,现在却堵满了私车。人与车在狭窄的胡同中争道,再没了老人安闲的散步,孩子无忧的玩耍。
国家环保总局的一项报告说,在中国的大雾天气中,汽油造成的污染占79%。英国报刊在一篇题为《毒雾笼罩北京》一文中说,北京的空气质量本来已经得到了改善,可是由于车辆增加速度过快和低劣的汽油质量,北京成为全球汽车尾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2005年4月,北京重污染天数甚至赶上了重污染城市呼和浩特。全世界空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就有16个在中国。
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地方,汽车的拥有和使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而一些激进的国家甚至已经开始将汽车“淘汰”出人类的生活。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第一个把汽车挤出市中心的城市,实现了无车城,各大停车场都改成了草坪。去年9月,欧洲36个国家的近千个城市举办了“无汽车日活动”。世界第一个举办无车日活动的哥伦比亚波哥大市,有超过120公里的主干道是对汽车封闭的,其利用原来属于汽车的道路开辟了宽阔的绿地、人行道和发展中国家最长的自行车道,其前市长认为:孩子们的欢乐优先于汽车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汽车消费应“行之有度”(记者调查)
晨风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