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理性对待公务车市场 重新定位豪华公务用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6日 08:03  中国青年报

  就在国产高档车在中国车市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中国的公务用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在2004年上市的新车型中,排量在2.0升以上的占72%;而今年,厂家生产高档车的兴致有增无减。与中小排量车相比,大排量的高档豪华车有着更可观的利润。此外,中国高档车消费群体的特殊性,也坚定了跨国厂商推广其高档产品的信心。每年规模庞大的政府采购订单是高档车国产的动力,没有谁愿意将这块流着肥水的市场拱手送人。

  长期以来,奥迪在公务车市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各厂商都看在眼里。奥迪A6卖到全球各个市场都是一般大,偏偏卖到中国要尊重“国情”,拉长车身以体现豪华。虽然奥迪一直在回避其长期以来的公务车形象,其广告常常会以个性、典雅为卖点,为的就是抓住私人消费群,但在产品引进改造的时候,却丝毫不敢怠慢中国的公务车群体。新奥迪A6L的长度突破5米大关就是明证,虽然与劳斯莱斯、迈巴赫等豪华车的空间利用率相比,它还差得远,但是能这么照顾一些政府官员的喜好,服务也算到家了。

  迄今为止,在中国生产高档车的汽车厂家没有一个不打公务车市场的主意。虽然在产品宣传上几乎达成了默契,统统避重就轻,绝口不提政府采购,并普遍对中国高档车的私人消费持乐观态度,但私下里都在与各地政府搞好关系,无非是为了在当地的公车采购中拥有优先选用权。

  根据有关规定,目前各地政府对高档公务车的采购,排量限制在3.0升以下,价格则不能超过45万元。而目前在售的一些国产高档车,如奥迪、宝马、皇冠等,其部分车型的排量和售价都没有突破公务车采购的限制。比如国产宝马在推出5系不久,又迅速推出3.0升排量以下的3系,为的就是得到一部分政府采购订单。事实证明,宝马5系的私人购买者比3系多得多,但有了公务车市场的支持,3系的销量轻易就超过了5系,这绝对不是因为3系在价格上占有优势。因为从保持宝马豪华车的高端形象考虑,走低排量私人用车市场显然是不明智的。

  在这一点上,丰田皇冠的战略就更为明确了。国产皇冠的排量为3.0升,刚好达到了中国公务用车采购的上限,其7个车型的售价从32.8万元至48万元不等,其中只有一种车型超过了公务用车采购的限制。皇冠今年销售目标为2万辆,意味着皇冠的月销量必须达到2000辆。这么高的目标如何完成?几次大规模的集团采购,再加上各地政府的订单,达到这么多数目似乎也不是难事。

  目前,高档车的公务消费已经出现越来越多的弊病。一方面,公车私用造成的隐形浪费相当严重,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据保守统计,我国公车目前已达300万辆,每年用在公车上的开支达3000亿元。另一方面,公车的过度使用也是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在北京市行驶的车辆中,除了出租车外,公车与私车的比例是4比1,也就是说,公车动态占有的道路资源是私车的4倍。

  燃油税的择机推出、汽车消费税的重新制定,都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政府加快公车改革的力度。从解决城市拥堵问题,有效节约能源以及防止环境恶化的角度上讲,停止奢侈无度的公车消费,才能有效抑制大排量车的过度发展。

  首先,由于公车具有公款消费和大批量采购的特点,所以国家税收政策怎么变,都不会影响到公车的实际使用者,反而会使购买中低端汽车产品的老百姓增加经济负担。其次,由于公务车在购买和养护上很容易出现高价格、高回扣的现象,可能导致高档车价格居高不下,直接影响到私人消费。第三,公务车市场的过度繁荣,很可能使高档车的竞争从市场层面转到人际关系层面,企业和政府过从甚密绝对不是好事,很容易形成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市场竞争。

  据了解,目前全国各地公务用车改革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取消公务用车,发放交通费用补贴;二是取消各部门公务用车,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三是保留各单位现有公务车,但车辆报废后不再换购新车,逐步取消公务用车。

  当然,长期以来公车消费意识的形成,使改革的难度变得相当大。有人称,目前最有效的解决方式,不是一步到位取消公车,因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策能不能彻底落实,交通费用补贴的额度怎么衡量都是个问题。由此,只有严格政府公务用车的采购限制,才能有效抑制高档车的过度消费。比如说,规定政府公务用车不得使用高档豪华车,排量限制在2.0升以下,价格则不能超过20万元,优先使用自主品牌和小排量车等。这样才能体现出实行燃油税和汽车消费税的效果,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利益所在。

  更重要的是,取消公务用车,将使中国的高档车市场再次恢复理性,生产高档豪华车的企业,也应该仔细考虑一下接下来的市场策略了。毕竟“豪华公务用车”的定位,不能永远适用。

(编辑:黄浩)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车事评论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