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内汽车市场的整体形势仍未明显回暖。市场不景气,汽车的销售环节也在面临考验。近期,分别发生在成都和北京的生产厂家与经销商的纠纷,引起了市场的关注。
一是奇瑞申请查封四川经销商捷顺事件。这是国内汽车厂家第一次申请查封自己的经销商。二是上海通用已经停止向其经销商北京昊普供车。从表面看,上述事件似乎都是个案。但如果观察近期涉及经销商的一系列现象,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可能具有共性因素。
在去年的车市低潮中,国内一些汽车厂家只知一味向经销商压库,现在他们开始从这种模式中走出来,对自己的商务政策进行了调整。笔者认为,今后有如下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汽车生产商对经销商的压力将会加大。在国内汽车市场仍处相对低迷之际,市场整体竞争加剧,汽车生产商将向经销商施加更大的压力,同时也会对经销商进行淘汰和再选择。
二是经销商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在国内汽车市场从“井喷”走向常态之后,经销商受到的市场销售压力普遍加大。国内汽车销售渠道的竞争与分化,将表现得更为明显。
三是新的竞争环境对经销商的实力要求将提高。在上述两起事件中,都涉及到一个共性问题,就是经销商的资金实力。随着今后市场竞争的升级,生产厂商也会对经销商提高加盟的资金门槛。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影响因素是今年出台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从该《办法》出台的本意来看,意在补上中国汽车市场上的结构缺陷,改变国内重生产、轻流通,汽车销售和服务体系建设落后的局面。但该政策的实施,事实上将加强生产商的主导作用,加强对于汽车销售环节的控制与规范。
比如,该《办法》的核心内容强调的是授权销售。经营者必须得到汽车供应商的品牌销售授权,并符合《办法》有关规定,才能取得工商部门的营业执照,经营该品牌汽车。虽然《办法》并没有明确限定经营业态,但在获得授权、达到规定、取得执照等方面,都加大了经销商的操作难度。
整体来看,经销商们面对的压力在增大,进行规范和调整的迫切性在增强。这可以看作是在市场环境转型之下,汽车销售和服务环节也开始出现相应转型。其间一批经销商遇到困难,也将在所难免。
萧何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