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可思议的屁股--二厢之争在中国车市远未终结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31日 14:15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能在两会上被拿出来探讨的问题通常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倘若连一种消费观念也需要在两会的大堂上议议,这听起来多少有些匪夷所思。

  而在今年两会期间,神龙汽车公司的老总刘卫东,却正提到了这样的议题:买车买实在还是要面子?在全球成功的东西,却不被中国市场接受。刘卫东有些困惑。

  困惑的不止刘卫东,从汽车制造企业到普通的汽车消费者,两厢与三厢,这本来无所谓问题的问题,却成了目前中国私车消费市场上普遍存在的现实困惑。

  杨红看好了飞度两厢和凯越HRV,可周围的人都劝她一定要买带“屁股”的;刚买了辆帕萨特的老罗,说起车来一脸感慨:要不是顾面子,何必花二十多万买车,有辆周末风就足够了。他心里原本喜欢两厢车,最终还是碍不过面子……

  看来,两厢还是三厢,这是个问题。

  注解:什么是屁股?

  屁股,学术称谓为“臀”,指哺乳动物腰下股上的后面部位。在方言中,屁股的别名众多,四川方言中有“沟子”“坐墩儿”“箩筐”等,在南方沿海则有“脚仓”之说,北方各地方言中有“沟蛋”“腚”“丢”等等。这个词在两大领域被广泛得以应用,即“烟屁股”与“车屁股”。尽管“烟屁股”是丢掉货,但“车屁股”却享受着极高的待遇,基本等同于“面子”,即“脸”。

  今天 ,我们要讨论的仅限于“汽车屁股”的范围。并以此标准将汽车严格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屁股的,另一种就是没屁股的。专业的说法就是:两厢车与三厢车。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赛纳,也有一半屁股,俗称二厢半。

  汽车生来没屁股

  世间公认的第一辆汽车,应该是1886年卡尔·奔驰先生发明的,是一辆0.89匹马力的三轮车。按现代车型分类看,应该算是两厢车。如果三轮儿不算,那么1896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先生在其好友威廉·迈巴赫帮助下制造的“戴姆勒1号”——一辆四轮汽车——应该也算是两厢车。较真儿点说这两辆车都没厢。如果要为汽车应该是几厢找点历史根据的话,结论是:汽车生来是没有屁股的。

  车屁股的流行轨道

  放眼世界,汽车潮流的主角总是在有屁股与没屁股之间交替更迭。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两厢车一直是汽车市场的主要角色。大众甲壳虫、奥斯丁迷你等两厢车型不仅是汽车史上的里程碑,更是车坛常青树,至今仍备受广大车迷拥戴。上个世纪70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令体积小巧、燃油经济性显著的两厢车又重新风靡市场。如今,在巴黎、罗马、汉堡、伦敦这些人口较为稠密、街道相对狭窄的欧洲城市中,两厢车更是大行其道。

  但在中国,汽车的流行趋势在早期却脱离了世界的流行轨道。

  汽车消费在中国最初是远离民众的,具有浓重的官本位色彩,呆板的造型和颜色塑造出了四平八稳的“豪华”“气派”。车子一定要带“屁股”,这种观念在老百姓心目中由此根深蒂固。

  但有一点无法回避,谁也挡不住世界潮流之风。从四四方方、棱角分明,到流线型、滴水型、风速型等设计理念的融入,汽车潮流逐步向时尚、个性、独立、环保发展。在欧洲,70%的汽车是具备这些明显特质的两厢车。无论自主或不由自主,中国汽车都必然会走在通往这个潮流的路上,丢掉“屁股”正成为年轻一代的追求目标。

  数据也可佐证。2001年,中国车市只有99种两厢车型,规模约10万辆;至2004年,国内两厢车已拥有21个品种,规模增加三倍多,超过40万辆。

  车屁股文化的中国错位

  中国人的轿车观,是眼瞅着“官车”培育起来的,因为买车不容易,面子、气派得放在首位。如今,虽然轿车已经“下凡”到民间层次,销量也一直在蒸蒸日上,但是轿车还是难逃其社会标签的“装饰”功能。三厢车肥硕的车屁股,似乎代表着财富的象征,并形成了中国特殊的“车屁股”文化。

  十年前,没有屁股的富康尽管在“老三样”里是最好的、价格也最低,但却被摒弃在“官车”的选择之外。后来,中国迎来私家车时代,好开、好停、有自由装载空间、最适合家庭使用的两厢车,却仍然因为没有“屁股”就没有“面子”而倍受冷落。

  上海大众引进的两厢POLO,是中国第一辆真正与欧美同步的车型,技术、质量都堪称精品,可是叫好不叫座。后来,一汽大众推出高尔夫,本来是一款在世界上卖得最多的车型,到中国却无声无息。再之后,标致307、福特福克斯、本田飞度、日产颐达,都是当今两厢车的经典,本来想让许多了解世界汽车时尚的中国年轻人也尝尝鲜,可是这些车型到中国,厂家都先费时费力地“为中国人量身定做”出一个“屁股”来。每一次尝试,都无疑会引发一场要屁股与不要屁股之争,反复把中国人的车屁股文化烧得如火如荼。

  争议之一:屁股与安全

  在有些人的观念里,有屁股的车比没屁股的车大,因此比没屁股的车安全。但事实上,安全与否与屁股无关。

  据专家介绍,在行业标准中,车子的安全性不能简单地用厢数来衡量,安全性是一个综合指数,包括碰撞实验里测试的假人头部、颈部的加速度、胸部位移等,主要体现的是车体吸能区的作用。

  同时,车身的刚度也不是越大越好,这就涉及到了车身(包括底盘纵梁、发动机盖等),行业里的防撞优化设计,就是在考虑车身刚度的同时,衡量吸能安全性的要求。有些车子的发动机盖软,用力按会出现凹坑,但如果其设计是按照安全性方面考虑的话,它就是好的安全产品。

  争议之二:屁股与容量

  说到汽车空间,行李厢尤为重要,这也是国人区分所谓“两厢车”和“三厢车”的标准。不可否认,三厢车的形象更符合中国大多数消费者的审美观,而突出的行李厢则是支撑他们这一观点的基础。很多人认为两厢车没有屁股,放不了多少东西,其实这是完全的误解。

  由于大部分两厢车追求实用性,所以它们的空间分配都比较合理,对于行李厢来说,主要是配置合理。细心的人可以发现,两厢车的行李厢虽然不是很大,但适合家庭使用,行李厢高度和纵深更合理。比如高尔夫、富康、POLO等,它们的行李厢最大状态可以放下一台25英寸的电视机;HRV的后排座椅向前一折叠,立刻就能腾出一个超过1000升容积的载物平台,任你自行车、彩电、婴儿车,甚至单人沙发、电脑桌等都能容纳。而这些在三厢车上是很难实现的。

  争议之三:屁股的开销

  看有屁股会增加多少开销,不如算算没有屁股能节约多少钱。

  有人曾开玩笑说:如果成都街头上跑的全是三厢车,堵车现象会比现在严重至少两倍;成都恐怕就跟北京一样,三环以内的路上全是流动停车场。以成都人的汽车消费热情来看,这个玩笑一点不夸张。

  理论上讲,每增加一辆车上路,就应该增加5公里的道路,这样才能保持正常的交通秩序。以成都私车增长速度看,远比道路的增长速度高。但假设这些车都没有“屁股”,三辆车就能节省出一辆车的位置来,停车难、交通拥堵现象将会得到极大缓解。

  没有“屁股”的好处不仅于此,还能节约实实在在的钱。

  比如停车位,成都商品房的停车位平均大约5-6万元一个车位(没屁股的车),如果有屁股的车,则需要7-8万元一个车位。

  比如洗车,没屁股的车5-8元就能洗一次,而有屁股的车得10-15元洗一次,假设一个月只洗2次车,一年下来,洗车钱能节约100-168元。

  保养车同理,打蜡、贴膜、封釉等等,每项节约个二、三百不成问题。还有年检费、保险,也能节约三、五百。最让人头痛的油价,没屁股的车比有屁股的车平均百公里少耗油2-3个,一年跑一万公里,仅此一项又能节约个千八百的。

  个人用车是掏自己辛勤积攒多年的腰包,肯定是要精打细算的。

  争到何时休

  最近关于屁股的争论大有不得结果绝不善罢甘休之势,定要在有屁股与没屁股之间争个高下、论个好坏、分个输赢。

  有厂家引进新款车加上屁股,于是“三厢潮流论”此起彼伏;又有厂家宣称即将引进没有屁股的新车,于是“两厢时代论”立刻不绝于耳;这段时间销量统计中有屁股的车卖得不错,于是“国人要大车”立时占上风;过段时间销售统计又显示,没屁股的车增加很快,于是“小车合国情”顿成风向……

  但不管怎么争,争到什么时候,说到底,谈论屁股是众人的事,但要不要屁股绝对是个人的事。

  屁股之锦上添花

  ·标致307

  尽管标致307到中国来被硬生生拽出来的屁股,一出现就遭到猛烈抨击,但并没影响其销售的持续上升。

  ·颐达

  一来中国就以有屁股的形象出来,并将制造出的宽适概念,成功输入到中国消费者的主观印象中。

  屁股之败走麦城

  ·夏利2000

  最失败的加屁股非其莫属,当时几乎到了全国人民集体口诛笔伐的境地,最终竟差点使得“夏利”之名消失。

  ·飞度

  虽然与标致307一样,先加个屁股来中国,但却为消费者所诟病,直到没屁股的正宗货到来,局面也得以缓和。

  没屁股之尝试先锋

  ·富康

  在三厢车一统天下时,法国人与合资伙伴第一个勇敢地将雪铁龙ZX,也就是富康轿车被推向市场,此次冒险的代价是:3年后,富康被加上了屁股。

  ·波罗

  私车消费渐成主流的时候,大众充当了一回冒险家,给中国市场带来第一辆真正与欧美同步的车型,尽管对普及两厢审美功不可没,但还落得费力不讨好。

  没屁股之两个极端

  ·派力奥

  这款没遭遇屁股争议的车,一出现就明确界定了消费族群为年轻的都市新锐,“健康、休闲、活力”的目标消费者价值观,开创出两厢车新文化。

  ·高尔夫

  这个德国汽车行业最畅销,创造了全球销售超过2200万辆惊人记录的车型,在国内两厢车市场展现活力时来到中国,销量还是不能让人满意。

  撰文:孔朝晖 赵新慧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