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安全只看钢板厚度? 国内缺乏权威评判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31日 05:18  深圳特区报

  由于此前一系列汽车交通事故的曝光,关于车身钢板厚薄的讨论一下又成为了各大汽车论坛的头条热帖。被指责为钢板薄的厂家指天呼地的喊冤,而以钢板厚著称的厂家们则笑呵呵站在一边隔岸观火。其实就从钢材的厚薄与汽车厂家黑心与否的联系来看,前者的确有些无辜,钢板薄一点基本上还是汽车设计的不同,而并非厂家为降低成本不顾车主的死活。道理很简单,就算真有厂家想在汽车选料上赚点黑心钱,也不大可能会用削薄钢板这种“笨办法”:不但需要花不少钱更改模具,还时刻冒着被消费者怀疑的风险,这还不如更改钢材的进货渠道来得“天衣无缝”,同样的汽车用钢,国内普通钢厂的报价比海外大钢厂的至少低一成以上,而热浸镀锌板的价格又能比冷轧板便宜不少,而且在目前的中国车市基本不会被人察觉。

  其实对车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用钢板的厚薄评价车子安全与否是件极不科学的事儿。不说最近老提的“非等厚车壳”、“溃缩式车架”等概念,单是钢材质量的不同对于车子耐撞性的影响,就远超过区区零点几毫米的厚度之差。然而车壳厚薄问题在国内火热争论了这么久,这代表的不是中国车主的无知,而是无奈。一方面,由于政府对于汽车企业长期保持着放任宽管的政策,汽车厂家们可以向公众和市场隐瞒诸多关键性数据和资料,缺乏知情权的车主只能拿看得见的“车壳厚度”说事儿。而更主要的一点则是中国缺乏自己的权威汽车安全机构和安全标准。美国和欧洲的车主永远不用费脑子去争论哪种车子更结实更耐撞,只要看看本土安全评测机构当年给出的排名和数据就行。而在中国呢,人们能看到的是各家厂商给出的几乎一模一样的安全数据,几万元的微型小车与数十万元高档轿车的碰撞结果相差无几,这让人如何相信?

  缺乏公正权威的声音,缺乏让人信服的市场评测,从多年前起就是中国车市的最大弊端之一,汽车产业一年年的发展和完善,但就这一点而言却没有任何良性的改变,安全性能只是其中的一点,包括汽车性能、质量、销量乃至用户满意度、市场口碑等各方面其实都缺乏让消费者可以借鉴参考的对比和可以信服的评价。然而在这些考量参数上,中国汽车行业却一直缺乏一个公正的机构,提供公正的,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数字,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既没有办法通过权威途径获得权威数据,也没有办法通过自己可怜的专业知识判断一款车的性能,所能做的便是拿着厂商出具的数据做比较,对于一个普通消费者来说,又能有多少判断力解决这些让人迷惑的问题呢?

  一直以来很多业内人士都把希望寄托在海外评测机构的介入,然而当J·D·power中国版千呼万唤中出来后,可疑的结果彻底幻灭了人们的期望。在一个没有政府机构约束、没有舆论实体监控的市场里,即使以公正著称如J·D·power者也不过是家需要考虑盈利的商业机构。而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要建立权威,要恢复消费者的信任,首要的还是靠自己:需要本国政府和本土相关职能部门的作为,一方面建立真正不让任何厂家和其它第三方因素干扰的权威评测机构,另一方面还必须规范媒体,严格控制媒体的各种评比和评测,监测所有证据不全的有疑点评奖,让汽车媒体成为真正的舆论监测机关。(作者:马萌)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