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后视镜:汽车消费中国未到限制时(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30日 11:00  新京报
  在美国各地行走,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汽车广告,当然不是遍布在中国街头的那种“梅毒”似的小广告,而是巨幅的、霓虹灯的。据说,从上个世纪20年代以来,汽车文化就一直通过这种广告的方式深深根植于美国民众的意识之中。如果没有汽车,美国人寸步难行。对他们来说,汽车与水和面包同等重要。成年人几乎人人有车———老公开老公的车,老婆开老婆的车,老人开老人的车。白发苍苍、七老八十的老头儿或老太太开车上路的,多的是;当然,他们开得都比较慢,年轻司机也会让他们三分。美国有“反年龄歧视法”,不让老人开车这样的事,是违法的。美国又有“反性别歧视法”,只允许老头儿开,不许老太太开,也是违法的。

  去年10月,我在纽约期间,正好逢上美国最大的节日之一“哥伦布日”,在那个持续半天的盛大游行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警察和汽车。这表明了美国社会的两个基本特征,即法制与机械。因为警察是法制的主要维护者和实践者,而汽车是现代机械文明的代表。我记得,那绵延数十里的游行队伍从头到尾都有汽车,各式各样、各个年代的汽车,警察也基本上是在汽车里。有人说,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真是名副其实。

  跟美国相比,中国实现“汽车社会”了吗?远远没有。

  就拿中国拥有汽车最多的城市北京来说,平均每户有一辆车了吗?还没有,更遑论人均一辆车了。人到了七十,就连车本都不让拿了。但是,政府再限制,汽车消费还会膨胀。

  因为汽车多了造成交通拥堵,就限制老百姓买车,这是典型的因噎废食的做法。但由“禁”到“限”,算是一种进步了。然而,限制的模式无非是收费、更多地收费。为了限制老百姓买车,有些地方设立牌照费;为了限制老百姓到城市中心去泊车,收取越来越高的停车费;为了限制老百姓进城,最近又在讨论要收取“拥堵费”。真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车轮滚滚向前,汽车消费无法阻挡。

  对于政府来说,采取疏导的方式或许比硬性限制更加有效。不收费或者少收费(哪怕是局部意义上的,如五环路的做法),难道就不是有效的“调节”之道了吗?

  北塔(北京学者)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事评论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