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民企纷纷退出汽车产业,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李万里调研员认为:资金短缺 民企造车的最大障碍。
在本周中国汽车报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汽车创新论坛上,记者见到了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李万里调研员。在聊到近期不少民营资本开始从汽车整车制造领域退出的时候,李万里表示,目前民企造汽车所遇到的关键问题还是资金短缺的问题。联想到上个月高调进入汽车行业的奥克斯的无奈退出,以及近期隆鑫放弃汽车整车生产的传闻,还有去年波导、夏新的撤资,看来资金问题已经开始让当年乘兴而来者,败兴而归了。
汽车行业也遇到过投资热潮
李万里指出,国家曾对诸如钢铁、水泥、铝业、房地产等这几年过度投资较为严重的几个“热行业”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弄清这些行业的高增长究竟依赖于谁的钱,为宏观调控做准备。研究得出了这样一个判断,这就是这几个行业的大量投资所依赖的还是银行,用的大部分是国家的钱。基于这样一个判断,以及其他调研得出的结论,才有去年银根紧缩政策的实施,给这几个行业强行降温。
虽然没有涉及汽车行业,但谁都知道,2002年~2004年上半年,社会上涌动着一股汽车投资热,一批来自冰箱、洗衣机、空调、手机、电池乃至化工、烟草、酿酒等外行业企业大举向汽车产业进军。仅2003年下半年到2004年上半年短短一年时间里,涉足汽车业的民企达20多家。有关数据显示,2002年到2004年间,进入汽车整车制造业的民营资本高达117亿元。
紧缩银根政策让民企贷款难
尽管汽车行业没有被国家认定为过度投资严重行业,不在降温之列,但是,2004年3月之后实施的紧缩政策,还是让这些汽车行业的新进入者感受到了资金的压力。李万里处长开玩笑地说,紧缩银根之后,你看凡是拿国家的钱来玩的没有一个不受影响的。
117亿元有多少是民营企业自有资金现在很难说清,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民企针对汽车产业的投资肯定需要银行的支持,否则谁又能一下拿出动辄几亿元的资金呢?紧缩银根直接表现就是贷款难。一位在银行工作的朋友向记者透露,现在银行不敢轻易放贷,贷款如果收不回来是要负责任的。加上去年国家紧缩银根的时候,究竟要撤回哪些企业的资金,而哪些企业可以不受影响,并没一个明确的标准。结果,自然而然地就出现了社会上流传的“国有企业就贷,民营企业就不贷”的说法。当然,这个说法也不是绝对的,但民营企业比以往更难贷到款的确是事实。
李万里也表示,虽然江浙一带有大量的游资,“地下钱庄”之类的地下融资渠道比较发达,但要大规模投资,没有银行的贷款还是很难的。
资金问题是民企造车的关键
缺乏银行的支持,民企要在“花钱如潮涌”的汽车行业里坚持下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有人总结说民企造车要过“三道坎”:“政策坎、资金坎和技术坎”。但总的说来,都是一个“钱”字。
“政策坎”主要是靠钱构成的。民企进入汽车行业不外乎直接进入和借壳进入两种。按照《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规定:“新建汽车生产企业的投资项目,项目投资总额不得低于20亿元人民币,其中自有资金不得低于8亿元人民币,要建立产品研究开发机构,且投资不得低于5亿元人民币。新建乘用车、重型载货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应包括为整车配套的发动机生产。新建车用发动机生产企业的投资项目,项目投资总额不得低于15亿元人民币,其中自有资金不得低于5亿元人民币,要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品水平要满足不断提高的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的要求。”也就是说,如果要造乘用车,直接进入至少得要35亿元的投资,其中至少得有13亿元的自有资金。这对现在任何一家民营企业来说,都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而借壳进入的通道也已被彻底封死,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规定,不得向非汽车、摩托车生产企业及个人转让汽车、摩托车生产资格。对于该政策颁布前进入汽车行业的民企来说,借壳支付的费用以及处理原有企业的财务问题,也是一笔大开销。
“技术坎”虽然要涉及到技术积累和人才问题,但前期的购买技术、招揽人才,以及中期开始的建设研发力量和人才培养,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对那些已经进入汽车行业的民营资本来说,维持庞大的管理系统、生产系统和销售系统的花费也不菲。与庞大的资金支出相比,民营造车者刚刚起步的销售收入显得微不足道,后续资金往往很难跟得上,那么最后的结果选择退出也就在所难免了。
本报记者 贾 翔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