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两岸汽车业“互补”不是梦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6日 16:33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

  近日,看到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的俞静写的一篇文章,题为《两岸汽车产业“联姻”之道 》。由于这篇文章被全国政协办公厅粘贴在互联网上,因而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至少在我看来,这是国民党和亲民党两党主席访问大陆获得圆满成功之后,带有官方色彩的第一篇理性的、具有学术探讨性质的、有关汽车方面的文章。

  文章说:“两岸汽车产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双方都形成了各自的优劣势,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大陆有低廉的劳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广大的内需市场。台湾汽车产业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也建立了产品少量多样、快速对应市场弹性生产以及适应性研发等独特能力。因此如果两岸能利用各自既有的优势来与另一方合作,将对双方都有利。”

  我觉得,这是一个十分积极的信号,或许还可以理解为两岸汽车产业在市场方面、管理方面、资金方面及人力资源上扬长避短、进行互补的一种必要的思想和理论准备。因此,我愿意向所有关注两岸汽车业的有识之士们推荐这篇文章,并希望能够对此事展开讨论。

  我注意到,这篇文章不仅谈到了两岸市场的长短优劣,而且还谈到了“合则两利”的光明前景。文章说,在市场方面,“台湾土地狭小,汽车拥有率约为每两人一辆,市场已面临饱和;大陆汽车拥有率尚不足每百人一辆,加之近年来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带来国民收入的提高,都使得大陆市场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去挖掘”。

  应该说,这个分析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凡是熟悉两岸汽车业的人士,都会看到这个各自的“软肋”。所谓的软肋,是指各自的不足,显然,从人均汽车拥有量上就可以看出,大陆汽车的普及率还不及台湾方面的五十分之一,说明了两岸的差距。然而,两岸各自的不足,恰恰又给双方合作带来了商机。

  东南汽车是两岸汽车业携手进行整车合作的最早典范,我曾经去过那里,并对双方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过专访。当我看到两岸同胞亲密合作取得累累硕果时,打心眼儿里为他们高兴,并不惜笔墨为之摇旗呐喊。遗憾的是,近年来,这个具有“破冰之旅”意义的最大闽台整车合作项目,有关方面的关注和扶持力度都尚显不足。这一点,想必俞静也注意到了,因此才会在文章中写道,“台湾一直实行市场经济而且汽车市场开放较早(1985年),高度自由、竞争的环境造就了台湾汽车产业强大的经营能力,台湾的汽车厂商在成本控制、市场信息的获取、客户的沟通促销等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而大陆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且汽车属于高度保护行业,因此造成经营管理方面绩效不佳。”

  是的,大陆的汽车业与大陆的汽车市场一样,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不可避免的“阵痛”,势必会有这方面或那方面的欠缺,包括“属于高度保护行业”这样的一个特殊背景。但是,这些都属于前进中的不足,并非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只要两岸同胞怀有振兴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看清在两岸汽车业互补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都会逐一加以克服。“虽然台湾汽车产业相对于国际车厂而言研发技术能力比较弱,但台湾厂商不论对大陆市场需求的掌握、政治经济形势的判断,乃至对竞争对手的了解,都较国外厂商深入,使得台湾厂商可以较精确地依据华人的偏好进行研发和改造。如果两岸能采取分工合作模式共同研发,两岸可以建立很好的产业价值链条。”我和俞静并不相识,但我跟他(她)的观点是一致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互补”并不是一个梦想,只要台湾当局放弃“台独”立场,真正以两岸人民的福祉为重,就会冲破人为设置的种种藩篱,推动两岸汽车业比翼齐飞。(李苗苗)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事评论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