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脱去汽车工业化的外壳,将其看做一件工艺品或者收藏品,最名符其实的一定是英国车,从汽车发明的一百多年里,英国车一直被认为是代表着汽车工艺的极致以及品位、价值、豪华、典雅这几诸多词语在汽车上最完美的体现。英国的克鲁郡(Crewe)至今秉承着传统的造车艺术,经验丰富的工匠始终以手工进行装嵌。绝大部分的工匠都有超过30年以上的丰富经验,造车技术代代相传,工艺千锤百炼,品质完美无瑕,处处流露出英国传统造车艺术的精髓:幽雅、灵动、恒久精炼。同样,在长桥(LongBridge),英国汽车工业的百年教父MGRover仍然在延续他们不变的英国气质。“买日本车,买的是工具;选择德国车,选得是机器;而拥有英国车,拥有的是艺术”,这句话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英国汽车品牌以一种超物质的精神存在于机械中。
然而在这个最知道如何恪守传统,如何在“凝止的文化中找出韵味”的贵族国家里,守旧一方面造就了英国车无人能及的王者地位,另一方面也终于成为英国汽车工业衰落的最直接原因。由于其一直固守着传统的手工制作、造型设计以及挑剔的选材等等,在汽车制造日益商业化、流水线化、电子化的今天,无论在生产成本、产量方面,还是在计划的革新上,英国车终于再难以跟上主流市场的步伐,走向了必然的衰落。
此外,除了极端的“手工+奢华”保守路线外,对于英国汽车工业的衰败,人们归咎的另一个原因是英国政府“保姆式的”汽车工业政策。从上世纪40年代末期开始,英国政府对本国汽车工业实施高关税保护,远远独立在欧共体之外。1952年开始的“分期付款赊销政策”则让英国汽车工业大束手脚,产能和研发能力停滞不前。1980年代开始实行的削减税收拉动消费政策恰恰让外来的日系和美系车商捞足了利润,却使其自有品牌陷入了亏损的泥潭。
从1904年,第一台英国轿车EdmundLewis驶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考文垂汽车工厂,直到今天作为最后一家本土资本汽车企业罗孚的破产,一百年间大英帝国竟然失去自己的所有汽车企业,这看上去更像是一则令人深省的寓言。
劳斯莱斯与其姐妹品牌宾利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轿车家族中的极品,被誉为“英王皇冠的明珠”。劳斯莱斯汽车公司创始人是劳斯和莱斯两人。为了保持品牌的含金量,从成立那天起,劳斯莱斯公司一直坚持手工生产,只追求质量而不追求数量。直到今天,虽然采用了一条流水线,但其年产量仍然限定在2000辆左右,1907年,劳斯莱斯推出了噪音极低、行驶起来像幽灵一样的高级轿车,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银色幽灵”。英国女王宣布:今后不再乘马车,改坐“银灵”轿车。自推出“银灵”以来,劳斯莱斯成为各国元首、皇室、贵族必备的“座骑”。不少影星、歌星及百万富翁来也想拥有劳斯莱斯轿车这种“世界上最好的轿车”,以此炫耀自己的阔气,但是,劳斯莱斯轿车并不面向所有想拥有它的人。生产厂家对劳斯莱斯轿车购买者的身份及背景条件有严格的审查和要求。可以说,正是其不惜成本打造豪华车、限量生产及其对购买者的“选择”,使劳斯莱斯身价倍增,最终成为全世界公认的贵族品牌。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劳斯莱斯开始受其品牌定位所累,企业经营陷入了困境。公司从成立之日起,就抱定了为上流社会少数人服务的宗旨,这种“官老爷”式的经营方式吓跑了不少购车人,即使是1990年劳斯莱斯汽车销售最好的年份,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也不过只有3000多台。但1991年和1992年英美的经济遇到困难,加上政府征收奢侈税,使劳斯莱斯汽车的销量锐减,公司亏损1.1亿英镑。此后,公司一直在困境中挣扎。1998年3月,劳斯莱斯的母公司英国维克斯集团宣布以7亿美元的价格,将劳斯莱斯汽车公司和宾利汽车公司出售给德国大众公司。消息传来,德国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英国人的反应更多的则是惋惜和无奈。但劳斯莱斯品牌的故事并没有到此终结,宝马公司是劳斯莱斯汽车发动机和其他配件的主要供应商,因此宝马公司扬言,如果大众公司赢得这笔交易,它将在12个月后中止供货协议。此外为了最终占有劳斯莱斯品牌,宝马公司与英国劳斯莱斯飞机发动机公司达成协议,以4000万英镑的代价将劳斯莱斯汽车的品牌和经营权买了过来,因此,劳斯莱斯经营权于2002年起,由大众移交给宝马。大众汽车在这场品牌争夺战中花费了几亿美元,换来的却是一个劳斯莱斯的短期“抚养权”,到2002年1月1日还要把劳斯莱斯的品牌还给宝马公司。即将失去劳斯莱斯的大众不得不作好部署,务求尽快将宾利品牌的声誉尽快提升至劳斯莱斯的级数。2003年,劳斯莱斯在正式被宝马接收后推出了新一代“幻影”。英国最顶级的姊妹豪华轿车品牌至此变成为两家德国车厂角逐的武器。
沉浮与传奇—捷豹汽车
捷豹的故事还要从1922年讲起,有一位名为威廉.里昂斯的摩托车发烧友遇上了一位30岁的机械师威廉.威斯利,他们一见如故在1922年9月4日,他们创立一间名叫燕子(Swallow)的汽车配件公司。
1934年冬天,里昂斯请来了工程师哈利.威斯利克,他被认为是英国30年代最优秀的工程大师。1935年,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人出现了,他就是威廉.哈尼斯。里昂斯让哈尼斯作公司的首席工程师。在这一年,里昂斯把汽车公司更名为捷豹(Jaguar),全力进行汽车制作。
捷豹最初的产品包括超豪华车(Limousine)、敞篷车和跑车。捷豹在战前最有名的一款车是3.5升排量SS100。这款车的速度惊人,极限速度可以达到160公里/小时。战后首次举行的伦敦率展中,首次露面的MarkV配置了捷豹新开发的前轮独立悬挂系统及改良的车身底盘。他是早期捷豹车系中最杰出的一款豪华房车。1954年捷豹发展的D-type,是当年赛车的经典之作。在接下来三年(1955-1957年)的勒芒,D-type完成三连冠的伟业。
然而,80年代对捷豹来说是个充满着灾难的10年,始创人威廉.里昂斯爵士与世长辞后,捷豹公司也跟随着大不列颠的其它工业一样,在险要的高山斜坡上滑落,向万劫不复的田地进军。新开发的AJ6直列六缸发动机问世了,但是他并不像当年装备在XK系列上的六缸直列发动机同样成功.在赛车场上,XJ的跑车系列,XJR-series虽然如同当年一样威风八面,公司的境况却每况愈下。1989年,捷豹被美国福特公司以40.7亿美元的价格购入,威廉姆斯.J.海顿爵士作为捷豹新的首席执行官在1990年1月1日正式上任。让当时濒临破产的捷豹获得了新生。在这场商业谈判中捷豹公司成功地保证了自己的利益,他将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子公司存在,这对捷豹的车迷乃至全世界的高档轿车及跑车制造业来说,同样是个好消息。
上个世纪的最后10年,在福特公司的帮助下,捷豹走出了困境,并且在赛车方面不断传来好消息。XJS在经过改进之后,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在1988年以概念车的身份出现的XJ220,也在1991年成为了量产车,到了90年代后期,新款的XK、XJ系列、R系列,S-type依次登场了。新的技术、新的款式、新的理念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新千年,F1的成功参赛以及多款跑车的成功推出,使得公司逐渐恢复了50年代的声誉。
失落的超级跑车—阿斯顿·马丁
一提到阿斯顿·马丁就会想到007詹姆斯·邦德的传奇故事。英国的阿斯顿·马丁一直是传奇的车厂,它几乎从来没有赚钱,而且几经转手,不断靠大财团支持。原因之一就是他从不生产大众化的廉价汽车、而且产量不高。虽然英国车总是带有保守和固执的绅士风格,但阿斯顿·马丁的每一种款式却总是久负盛名,毫无过时之感。自1971年与007联系在一起的DB6停产以后,公司于1993年推出了全新的DB7,它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的车迷。
阿斯顿.马丁原是英国豪华轿车、跑车生产厂。建于1913年,创始人是莱昂内尔.马丁和罗伯特.班福德。公司设在英国新港市。马丁是个有钱的赛车手,班福德是名工程师。1913年两人合作开始制造高档赛车,公司当时的名称是马丁.班福德公司,1914年他们生产出自己的第一辆汽车。马丁曾驾驶自己制造的赛车在阿斯顿.克林顿山举行的山地汽车赛中获胜,为了记念胜利,1923年马丁把公司和它的产品都改名为阿斯顿.马丁。
胜利带来荣誉却没能带来利润,公司业绩不佳被反复转卖。1947年公司卖给拖拉机制造商戴维.布朗,他成为阿斯顿.马丁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主人。同年他买下另一家超级跑车厂拉贡达公司,公司改名为阿斯顿.马丁.拉贡达公司。到60年代阿斯顿.马丁曾有过一个辉煌时期,但好景不常,公司很快又陷入困境,负债累累。
1972年戴维.布朗不得不把占有了25年的公司出售。在这之后公司又开始频繁更换主人,1987年公司终于被美国福特公司相中,收购了75%的股份,1994年7月又收购了其余的股份,从此阿斯顿.马丁成为福特汽车的品牌之一。在英国汽车排行榜上,阿斯顿.马丁历来都紧随劳斯莱斯和宾利之后,即使是最便宜的阿斯顿.马丁DB7,国际市场价格也不低于13万美元。
最后的骑士—罗孚
罗孚是英国的第一家汽车企业,也曾经是最畅销的英国汽车品牌,据说就是在80年代末期罗孚轿车在整个欧洲的销量也是奔驰当年的一倍。然而今天,当人们谈论起罗孚时,更多的是对其作为最后一家纯粹英国汽车企业最终仍然难逃破产命运的感慨。不久前,苦苦支撑多年,亏损数亿英镑的罗孚终于宣布破产,英国汽车工业最后的“堡垒”终于陷落。
英国MG罗孚汽车公司生产基地位于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英格兰中部的伯明翰地区,已有101年历史。罗孚的第一辆汽车的诞生时间比最早的四轮汽车晚了18年,但它的起点的是非常高,属于汽车的许多重要元素都已经包含在这辆汽车上,并且这辆车使用了最早的带中央骨架的底盘,应该说它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产品,销售达到了2200辆。但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经营欠佳,命途多舛,虽几经易主,但谁也拿不出任何灵丹妙药彻底扭转其艰难的命运。此次破产之前,从英国政府、到公司管理层直至工会都无不把挽救该公司的希望寄托于与上汽的合资成功上面。与上汽谈判中断后,英国政府取消了原先答应给予该公司1亿英镑的贷款承诺,致使公司财务枯竭而彻底断炊,不得不由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担负起对它的破产管理。
罗孚公司的命运也是英国汽车工业多年痼疾所致。从二战结束后英国政府对汽车工业实行关税保护影响其加入欧共体,从1952年到1973年政府采取的分期付款赊销政策影响厂家提高产量和创新能力,到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减税促进消费政策让外来者大受其益,始终使英国汽车工业在别别扭扭中跌跌撞撞。
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适者生存的铁律不容违抗。从海外媒体透露的大量信息看,罗孚公司汽车价格竞争力差,销路不好,开发新车型又缺乏资金,面对日本等国价廉物美汽车的大举进攻,败下阵来早在预料之中。英国诺丁汉商学院的库克教授甚至指出,罗孚具有“身份危机”。它想成为一个大批量的汽车生产商,但它却根本没有大规模运营的财力和能够博得消费者欢心的创新力。
逃跑的精灵—MINI
1956年苏伊士运河爆发战争,石油危机笼罩英国,英国汽车公司(BMC)聘请了著名汽车设计师伊西戈尼斯(Issigonis)。当时英国流行大型轿车,但是他很清楚更需要一种经济型轿车,要求公司完全按照他的思路设计,否则就不干,他的要求很快得到批准。1959年秋天Mini终于面世了。人们看到只有3.9米长的车身里,容纳了4张合适的座椅,1988年,伊西戈尼斯莫逝世了。但他的Mini创造了一个奇迹。这种车车轮才25.4厘米,技术落后的铁质发动机的功率又比别的汽车小得多,它怎么可能在比赛中把保时捷、富豪、福特等汽车甩在后面呢?Mini的秘密来自于技术优势:巧妙的重心分布及适当的轴距和轮距。由于它的外型呆头呆脑,许多人曾试图使这种小车换成一种“现代化式样”,改进原来的设计,结果没有成功。也因为它呆头呆脑的可爱模样和卓越性能,获得了许多人的青睐,成为不分等级的私人用车。首先迷上Mini车的人士,是伦敦及欧洲一些潮流派的中产阶层,许多名流把它当做玩具在市区里开来开去,同时,这种价格比较低廉,经济实惠的小车也成为不少普通百姓的私家车。
Mini曾属于罗孚公司,然而虽然畅销,一方面,由于总公司巨大的亏损漏洞以及较高制造成本造成的低利润率,2000年罗孚将Mini的经营权交给宝马汽车公司。经过重新设计和调整的宝马Mini只保留1.3升和Cooper两款型号,并且保持了英国版mini造型和风格,在40年的生涯中,已经累积生产了540多万辆,成为英国最佳单一品牌轿车的销售记录。
作者:撰文/马萌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