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归”汇入中国汽车自主创新洪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0日 07:30  中国汽车报

  “我正和两个‘海归’谈话呢!”奇瑞汽车人力资源方面的负责人在电话中对记者说。这一年多的时间,几家国内汽车企业的老总和人力资源负责人都没少为这件事忙碌。有国外产业背景的人才回到国内汽车企业效力如今已不是个别现象,回国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已经在跨国公司拥有了比较高的职位。

  自主开发的企业最吸引“海归”

  据说,长城公司正在与十几个“海归”签署聘用合同。“我们的副总韩志玉就是其中的一个。”公司宣传部部长商玉贵说。

  留心一下不断扩大的这支队伍,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刚刚被人们熟悉的名字:华晨汽车副总赵福全,奇瑞汽车副总许敏、袁涛,奇瑞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辛军、国际公司老总张林……盘点一下就会发现,能吸引大批“海归”的汽车企业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致力于自主研发,而且是正处于快速上升中的企业。

  “这些企业对有产业背景的‘海归’有迫切的渴望。”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为吸引有产业背景的海外人才,奇瑞曾经专门派出一个团队到底特律招人,长城也把招聘广告打到了欧美和日本。“为了请我回来,公司副总特意带人飞到美国,了解我的工作和生活。这让我非常感动。”韩志玉道出了不少“海归”的共同感受。不仅如此,许多“海归”都被企业委以重任。

  “‘海归’也愿意选择这样的企业。”据北京大学教授路风介绍,奇瑞人力资源副总的手上有几百份来自美国的工作申请,全是正在汽车企业工作的。但为什么许多“海归”不愿意去国内其他汽车企业呢?

  “去合资企业工作,和在国外没什么区别。”奇瑞技术研究院辛军副院长说。曾在福特研发部门担任较高职位的韩志玉则坦言,他也曾经考察过国内某大汽车集团,接待他的人都非常热情,但最终他还是感到“企业并不真正需要我,来了也做不了什么事。”

  “回来就是为了给自己的国家做些事情,这是给自己干活!”华晨副总赵福全说。很多“海归”都不约而同地对记者表示,搞自主研发,是他们选择国内企业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促使他们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的根本原因。

  “只有国内才能给我提供足够大的舞台”

  除了能满足报效祖国的心愿,记者还发现,有“足够大的舞台”是国内汽车企业对“海归”最大的吸引力。

  谈到“海归”纷纷回来的原因时,一汽技术中心主任李骏曾深有感触地表示,华人只有在中国的企业里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信任,才能有机会参与到“产品研发战略”等企业的高层决策中,才能有机会从事高层管理工作,用自己的战略思想(而非单纯的技术水平)影响团队。“这种人文气氛就是最好舞台,是只有国内企业才能提供的舞台。”他说。

  一位在国内某发动机企业工作的“海归”也认为,只有快速上升的中国企业才有充满激情的、有意义的事情可做,而这与企业搞自主研发是分不开的。“这些企业自强不息,希望尽快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强烈渴望把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输入到企业的血液中,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大展身手的空间。”

  “长城能在十几年时间内发展为现在这样有影响的企业,足见这个企业的领导团队有闯劲、坚忍不拔、有朝气。”韩志玉告诉记者,出生于1962年的他,在长城汽车最高领导层中是年龄最大的一位。

  当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越来越多的国内汽车企业已有能力给“海归”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包括优厚的待遇和先进的试验设备。“只要差得不太多,大多数人还是愿意回来的。”一位正在美国工作并谋求回国的工程师对记者表示。

  “海归”与企业还处于磨合期

  记者在采访中明显感到,国内汽车企业大多对“海归”有着较高的期望。某汽车企业负责人表示,企业之所以要吸引有产业背景的人回来,是因为他们熟悉国际一流公司的技术和管理,能带着发展中的公司立刻“飞起来”。用商玉贵的话说则是:“他们能一下子让我们‘摸到脉’,快速解决问题呀!”

  但现实是,不少“海归”在最初的激情过后,又选择了离开。这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毕竟,这些“海归”只占有海外产业从业经验的华人的一小部分,大多数人还处于观望状态。有人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回国内就业好比一个“水池”,站在岸上的人想往里跳,但又不知道水深水浅,只能观察已跳下去人的感受。

  有业内人士分析说,这种离开既有企业的原因,也有“海归”自身的原因。一方面,部分国内企业对“海归”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对引进先进管理和技术经验的难度,及其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震动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大部分“海归”虽有国外从业经验,熟悉先进的管理和技术经验,但对国内的情况了解不够,有时过于理想化。采访过程中,大多数“海归”也对记者表示,国内企业在许多方面的不规范,是他们最难以适应的。

  “但这种磨合本身,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冲击和提高。”从事汽车人才交流的杨先生认为。(本报记者 胡轶坤)

(编辑:仝楠楠)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