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摩托车行业前车之鉴 汽车行业贴牌之路慎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4日 08:13  经济观察报

  中国汽车产业现在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态势,却让人心里沉甸甸的,前途未卜的感觉弥漫在中国汽车业的上空。

  摩托车行业的前车之鉴有着典型的警示意义:由于多年如一日的拿国外现成技术造车,全国100多家摩托车厂现在都成了组装厂。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国,摩托车却最不值钱。2001年摩托车开始全行业亏损,打出口碑后情形并未好转,2002年每辆车利润仅有8元。中国摩托车在越南曾卖到700多美元一辆,现在连300美元都卖不到,也就是14元一斤。

  没有自主开发的核心竞争力,就必然落得产量越多、产品越不值钱的下场。

  中国汽车行业是否会重蹈摩托车行业的悲剧?危险得很!

  去年是新车型下线最多的一年,也是汽车价格大战最惨烈的一年,还是利润锐减的一年。进入2005年,汽车价格战依然势头不减,以万元为起点下浮的“跳楼价”让人习以为常。去年全国5857家汽车企业中,亏损的有1020家。其中一汽、东风、北汽等15家重点整车企业利润下降额占到全行业一半左右。汽车业亏损的主要原因也与摩托车业同出一辙: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

  CKD之风行,如同饮鸩止渴。2003年欧元升值曾使一汽大众需要依赖从欧元区进口关键零部件的企业损失惨重。每100欧元的CKD进口零部件,在国内制造仅需要30欧元。为降低成本,整车业忙着本土化,代价是牺牲本应用来自主开发的人力、财力和时间。但就是本土化接近100%的汽车,照样越来越不值钱,因为赚取的仅是可怜的加工利润。

  本土化带进大批外国零部件企业前来合资甚至干脆独资。可怜的中国汽车零部件厂,一个小小改动都得经过外方点头,产品设计权等于零!整车厂没了自主权,零部件厂的自主权也就跟着没了。本土化改变不了中国汽车业的命运,整车出口依然治标不治本。在国外卖知名品牌的复制品,价格要贱得有足够竞争力,赚钱何其难!

  没有核心竞争力,使中国汽车成本居高不下。国内汽车厂商的日常运营成本是国际平均水平的8倍,车身制造成本是国际平均水平的2倍;占总成本60%以上的零部件采购成本,要比国际上平均高出50%。更可怕的是,用廉价的人力制造出了高达50%的产能过剩,孕育着汽车价格战涌动不息的灰色风暴。

  赛迪顾问公司的《中国乘用车竞争力》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市场竞争力排名前十位之中前九位都是外国品牌,红旗排最后一名。这个公司调查还显示,中国市场仅有55.7%的消费者愿意买国产品牌汽车。品牌影响力与市场占有率成正比,与效益更成正比。

  在产品价格链中,加工利润仅占10%,而品牌占30%以上。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60%来自品牌产业创造的价值。拥有众多全球著名品牌的美国,仅依靠品牌就能创造出巨大利润,而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中仅有不到20%的价值是由品牌产生的。

  中国汽车业的情景更令人心酸:为世界各国品牌贴牌生产,每辆车都得向人家交一笔不小的品牌“保护费”。咱们累得半死,只拿到政策强行规定分配的那一小块儿利润,外资却仅靠品牌就赚足了钱。

  上汽大众跻身美国《财富》排出的500强也不愿声张,就因为其主要生产的是外国品牌。由于无核心竞争力,我国进入500强的企业中,平均销售额和利润分别仅有4.41万美元和0.21万美元,仅是500强平均数值的1/7!

  如此看来,中国汽车行业贴牌生产之路再走下去,重蹈摩托车行业覆辙之可能绝非杞人忧天。

  -晨风/文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事评论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