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中国本土汽车企业的老总们现在脑子里想得最多的是什么,恐怕任何关心这一行业的人都会脱口而出:“自主研发,自主品牌。”然而是什么使我们今天才觉得这件事如此紧迫呢?
几十年前,中国人有过第一次自主造车的青春冲动,但市场、技术、人才、资金等种种环境的不成熟使一颗颗青果过早地滚落泥土。失败的教训让国有大企业集团开始陷入沉默,因为他们明白自主不是漂亮的口号也不是大跃进的热情。
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说要耐住寂寞20年,上汽则建起两个合资的研发中心,借助外方力量做着技术与人才的积累。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以奇瑞、中华和吉利为代表的非正规军近两年在中国乃至海外市场的声名鹊起,使自主品牌的话题成为直指国有集团的巨大压力。
奇瑞的尹同耀说:“积累不是最重要的,做才是最重要的,否则世界上就只有一家企业了。”吉利李书福则说:“造车其实并不难。”
背负着民族期待与道德典范双重十字架的国有大企业无法把此事看得如此轻松,但寂寞却越来越难以耐住。而今天,这颗果实真的快熟了吗?
事实上,虽然从合资中,中国人学到了远远比自己摸索更系统和扎实的各项技术,并实现了一些资金积累,但我们仍然没有全面的整车开发技术。除了一汽,甚至还少有企业能凑齐一班完整的开发队伍,但一汽也像所有其他的本土企业那样缺乏真正意义自主研发所需的巨大资金。这些钱应该来自民间,而蕴藏在民间的大量走投无路的游资现在仍没有直接进入汽车产业的良性渠道。
也许中国的汽车企业还要至少五年甚至十年的时间才有跳出来大谈自主研发的各项资本,也才能拿得出真正敢到发达国家市场为中国制造脸上贴金的产品,但这毕竟是一个需要有所为的年代,看着外国品牌一个个到齐,在这里赚得钵满盆满,媒体和老百姓们总是想知道这块施了50多年肥的地里,到底能不能长出果实来,于是一汽和上汽只好提前把长在地里的萝卜或马铃薯拔出来让大家看看。
韩彦/文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