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厂商患上了“软骨病”自主开发能力成空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7日 07:56  第一财经日报

  中国汽车的自主开发能力一直是个沉重的话题。在不断膨胀的车市中,自主品牌的车型却乏善可陈,这在本届上海国际车展上又一次得到了鲜明的印证。

  在这个号称“亚洲第一、全球第三”的车展上,吸引眼球的净是各种各样的合资车和外国车,虽然也有奇瑞比亚迪东南吉利、江淮、南汽、华泰、长城、哈飞、力帆等十余款国产车点缀其间,比起去年的北京车展来,算是多了几款自主品牌,然而,三大汽车集团除了老红旗外,却拿不出一款像样的自主品牌车来,其表现与中国“汽车大国”的身份极不相称。

  2004年,算上“老三样”,中国轿车的自主品牌产量才达到20%多一点,自主品牌、专有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在总量中的比重严重偏低。而一些曾经有的品牌,要么被“边缘化”,要么干脆销声匿迹了。出现这样的结果,归根到底是行业、地方政府、企业对既得经济利益的短视所致。

  剖析企业利润构成,可以看到,在同一汽车集团中,合资产品和合资公司对集团的贡献度占到百分之八九十。面对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企业盈利、国家税款增收、地方就业增加、员工待遇高、公众认知度高这样一种皆大欢喜的局面,企业缺乏技术进步的社会动因和内部压力。从过去的“用市场换技术”到如今的“用股权换技术”,汽车企业靠“拿来主义”,通过市场和技术的互补,实现了产能扩张、获得了高额利润,但也使企业放弃几代人的卧薪尝胆,使自主开发从“不能”走向“不为”,进而走向本不愿走的依附式道路,成为世界汽车强国的庞大装配基地。

  问题还在于,自我开发能力的培育以及自主品牌的打造,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已经越来越淡化,而被批评者概括为“只顾眼下赚钱、不管长远发展”的观念却在很多汽车界人士,包括一些主管官员那儿,正大行其道。正因为如此,从2002年开始,国内众多轿车厂家一窝蜂式地采用“KD”方式快速组装产品上市,有的厂家甚至以能“KD”为荣。而一些不能研发的理由听起来更让人啼笑皆非。比如,一位业内人士就说,自主研发车型不仅需要高额投入和优秀人才,还需要比较长时间的市场检验,“市场无情,自主研发新车一不小心就要亏损,哪个企业敢轻易冒险?”

  多年的好日子,使汽车厂商患上了“软骨病”,他们缺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的民族精神,一种与跨国公司竞争的志气和勇气。

  所以,中国汽车要走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开发能力不足——依赖——更不足——更依赖”的双重怪圈,不仅需要各方的共识,更需要行动。

  邓聿文

(编辑:李颜伟)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