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区总裁:重新审视中国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3日 09:50  经济观察报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2号馆,大众集团展台的大屏幕上除了2008奥运合作伙伴和大众的标志以外,最显眼的就是两旁看似展翅欲飞的翅膀的图片,这或许正是德国大众美好的期望——南北大众比翼双飞。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区总裁雷思能、一汽大众总经理秦焕明、上海大众总经理陈志鑫三人携手出现在展台上的一幕,更加印证了这一点,似乎早前大众与南北大众之间的尴尬已经不复存在。

  据了解,大众汽车集团首次以集团身份参展,率旗下的大众汽车Volkswagen、奥迪 Audi、斯柯达(Skoda、本特利Bentley和兰博基尼 Lamborghini等五大品牌,并联合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两个合资厂,是“历史最大规模”参展。

  与此同时,曾经熟悉的苏伟铭、许健等人这次走上了大众的展台,一手缔造北京现代神话的郭谦也加入到大众任副总裁。作风一贯谨慎的大众此次显得有些张扬,当然更有些异样,车型策略的改变,高层人事的任命,都是不小的动作。期间,记者忍不住问苏伟铭,大众是否要有大的战略调整,刚刚上任不到七周的大众中国副总裁苏伟铭以现在尚不完全熟悉大众为由拒绝透露,但却自信地告诉记者:“给我六个月时间,六个月之后我会告诉你一切。”

  但我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其间的变化,据业内资深评论人分析,大众此次延揽的三位高层,均是汽车营销高手,并且在增强政府关系、网络整合上各有独到秘笈。大众此举是要借助他们这方面的才华抢回中国市场的份额。据了解,德国大众高层将这两年大众在华业绩的下滑归咎于决策层的“水土不服”,因此首次起用本土化人才来重新适应变化迅速的中国市场。

  最早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大众汽车拥有国内最强大的两个合作伙伴,20年来大众的合资厂从计划经济时代走来,曾经拥有50%以上的市场份额的辉煌。而当各汽车品牌来到中国,市场竞争加剧的时候,却不小心被市场经济撞了一下腰。2004年,南北大众全年销售共计65.5万辆,大众在中国首次出现6%左右的负增长。

  对于大众去年在中国业务上的下滑,媒体给予了很多的关注,当大家在批评大众一味沉醉于品质而成本居高不下时,当大家指责大众车型单一、甚至有些车型定位失准时,更多的是期望大众在走了一年下坡路的时候及时踩住刹车。痛失6%的市场份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继续下滑,大众需要做的便是踩住刹车、甚至来个“坡起”。

  一位资深的业内人士认为:大众在中国曾经过于乐观,但现在又过于悲观。与市场上的美、日、韩车型相比,大众汽车在质量、性价比、节能等方面存在着优势,尤其是在营销、售后服务的网络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然而目前大众在销售上却处于劣势,究其原因有三:首先,缺乏推广,很少有人知道途安的技术有多先进,高尔的平台有多好;其次,无法避免的成本劣势,德国车在中国20年,但本土化却远远不如通用等合资企业做得好;最后是车型,PQ35和PQ34平台有那么多车型,曾经制造出中国最畅销车型的大众现在却不知道拿什么给中国人,途安的销量一直没有上去,现在又推出开迪,虽然都是很不错的车型,但市场恐怕也没有想象的乐观。

  对于专访,雷思能似乎早已经做好了准备,一上来长长的开场白,就有意识地解决了记者最近心中的一些疑惑。采访中,德国大众的改变清晰可见,只是需要时间去证明。

  访谈

  “尽最大努力保住中国市场地位”

  经济观察报:大众对中国市场如何判断?

  雷思能(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区总裁):国际通行的惯例,一个国家汽车的增长速度是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1.5倍。这样算来,今后几年中国市场汽车的增长速度都将在10%-12%,这样的速度对于汽车市场来说已经非常惊人。中国是大众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我们也知道,中国的市场是世界竞争最激烈的市场,所以我们要尽最大努力保住中国市场。

  经济观察报:据了解,2004年大众在华的市场份额出现了负增长,那么2005年前一季度的销售状况如何?2005年大众在中国市场份额的目标是多少?

  雷思能:我们知道目前很多的统计数字都是不准确的,很多厂家都只是把产品囤积到经销商那里去,以提高自己的统计量,对经销商造成很大的损伤。而大众无论是一汽大众还是上海大众,则完全依照全球大众集团的标准,以最终销售到顾客手中的数量作为统计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2005年一季度的销量是11.6万辆(不包括进口车),市场占有率是18.9%。18.9%这个数字很清晰地表明大众汽车在汽车市场所占的领先地位。至于2005年的市场份额没有确定,我们不会追求所谓的市场份额,我们追求的是汽车销售到最终端的数量。

  20年后大众重新审视本土化

  经济观察报大众在中国有什么新的战略计划?

  雷思能:过去的两年中,中国的汽车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上海大众、一汽大众都在努力地适应、变化,今后的一个重点就是提高服务网络。在7月份大众汽车北京服务中心就要开业。届时该中心将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完善的服务。6月份,在北京将要开设新的中心实验室,用于审查各项国产材料的合格与否,避免转运到德国时间上的浪费,加快国产化过程。这也是一种趋势,将来要把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发等工作放到中国,这也意味着将更多考虑中国客户的需求。

  当然,与合资伙伴将本土化生产最大化,最大的投资就是产品模具上的投资,争取达到100%的国产化。下一步就是将在大连建设发动机厂。

  市场的发展受外在因素影响,像原材料的涨价,以及在国外采购遇到的汇率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更多地在中国进行本土采购。通过南北大众更为紧密的协作,共同降低成本。

  经济观察报:我们看到大众大刀阔斧地引进了苏伟铭、许健、郭谦等高级职业经理人,战略意义如何?在以后的战略中是否要对南北大众进行销售渠道等方面的整合?

  雷思能:这三位是刚刚加入大众的副总裁,我们把管理层人员进行本土化,以应对中国市场。许健主管战略与集团发展;苏伟铭主管销售与市场;郭谦则任生产优化技术部总监一职。苏伟铭的任务是把销售提高到今年或是未来的需求。中国的市场多变,要关心中国周边国家的发展。许健的任务则是考虑将来的发展战略,把中国、东南亚看成一个整体,大力发展。

  至于销售渠道的整合并没有进行,所有大众的产品都在进行本土优化,在各个领域进行有益的合作,提高效率。

  车型成为重要的后续力量

  经济观察报:大众在中国的车型计划?

  雷思能:我们注意到,今后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汽车已经不单纯的只是性能等,今后汽车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都要与世界接轨,在这些方面我们都具有优势,要沿着这个方向努力。10天前,在捷克签订合作协议,斯柯达将要在上海大众生产,扩充上海大众的车型体系。两周前,新奥迪A6加长版在上海上市,前景相当不错。4月15日,在苏州一汽大众PQ35平台上的首款车型——高顶多功能车开迪举行了盛大的上市仪式,找到细分的市场。同时,在今天的活动上,途安也已经亮相。在短时间内,就推出了多款新车型。我们将打破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原有的产品分界,生产大众的全系列车型。努力使两个合资公司发展成为具有全系列车型的整车制造商,让每个细分市场都有他们的车型出现。

  经济观察报:如果南北大众同时生产全系列车型势必造成两个大众之间的竞争关系,如何令两个大众不打架,又对外竞争似乎是个两难的问题,试问如何协调南北大众车型竞争的问题?

  雷思能:就这个问题,我们与两个合资企业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我们认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全系列的车型更具有竞争力,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其实,对于单个制造商而言,所有的外部产品都是竞争对手,上海大众和一汽大

  本报记者 王秋凤 上海报道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