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未来两年是关键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6日 09:41  中国经营报

  对于世界汽车巨头们而言,迅猛发展的中国汽车市场已成为他们全球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厂商都已进入中国。而随着竞争者的增加,市场份额的争夺也日趋激烈。

  根据新华信对2002年~2004年中国主要厂商市场份额变化的研究表明:德系品牌从占据近国产乘用车市场40%的份额下降到2004年的26.4%,但目前其市场占有率仍位列第一。日系品牌由16.3%的市场份额迅速上升至25.3%,目前位列第二。中国自主品牌企业由24.1%下降至22.4%,位列第三。美系则是稳扎稳打,由9.6%上升到2004年的12.8%,尤其是上海通用进步迅速,在品牌建设上投入了很大力量,其多品牌战略以及十分准确的市场营销策略将使上海通用在未来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同时另一巨头福特也在适应后逐渐开始发力。韩系品牌表现抢眼,尤其是北京现代东风悦达起亚各自在小型和紧凑型轿车市场上突飞猛进,所占市场份额也由1.8%上升到8.5%。法系品牌则面对“孤军奋战”的局面,市场份额略有下降,目前处于战略调整阶段。

  中国地理区域广阔,经济发展程度、消费观念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来自新华信的调查数据显示,这些差异也造成了不同区域用户和不同层次用户购买汽车时关注因素的巨大不同。目前,中国市场需求呈“桶状”结构,高层次和低层次都存在相当规模的需求。这种“桶状”结构也为各厂商提供了不同层面的良好生存空间和竞争空间。

  根据新华信的研究,中国汽车消费者主要细分为以下三种人群:高度细分和高度个性化的消费人群,大众化的消费人群(包括价格敏感人群和追求产品性价比人群)以及具有个性化的大众消费人群。笔者认为,在这三大消费群体的影响下,未来德系、日系和美系将以均等的态势占据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长久以来,德国汽车制造水平和工艺技术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并且工作作风严谨、质量标准严格、对产品的品位也要求完美。因此,在中国,德系产品得到了追求工艺水准且重视品位的消费者的青睐。目前,这一消费群体在中国乘用车市场中已经存在并持续发展,并将逐步形成其固定的文化及思维模式,这些消费者将是未来德系产品的主力消费人群。

  日本汽车工业发展历史表明,日系企业一直是以生产低成本、低油耗、做工精致、外形靓丽,并且更新迅速的大众化产品为主。所以,日系产品用户还是定位在大众消费者这个层面上。此外,韩系产品与日系产品非常相似,加之其优势在小型和紧凑型轿车市场上,故未来日系车和韩系车在中国乘用车市场上也将拥有众多的用户。

  美国作为最早实现汽车流水线生产的国家,由于各方面原因,其本土产品具有的大型化、豪华化和油耗大等特点。但是美系企业,尤其是上海通用在车型选择和市场营销方面功力深厚,用旗下其他企业的产品(如大宇)来迎合中国消费者,像雪佛兰Spark和凯越HRV等产品都把握住了消费者的个性心理,所以未来美系产品在中国将会重点吸引大众消费者中的个性需求群体。另外,美系一些高档产品也将会进入中国高度细分和高度个性化市场。

  同属于欧洲的法系产品则保持了较高的制造工艺水平和技术的先进,但其风格和德系迥异,其产品的个性化特色将与中国社会和文化明显的多元化趋势相吻合。目前,因多元化所产生的细分人群正在壮大,这部分人群可以使法系产品在未来拥有相对广阔的空间。

  对于中系产品而言,目前其在国内汽车市场上还处于弱势。中国自主品牌企业大多只是在中、低端市场比较活跃。但是,随着未来能源紧张和交通拥挤的矛盾加剧,加之中国“桶状”结构的市场需求,中、低端仍会有大批用户,中系企业在未来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目前,中国消费者还处于学习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消费者还不懂得不同企业各自定位和技术特点,也不十分熟悉不同企业各自产品的优势,他们在这一方面的成熟度将会影响到不同派系产品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因此,各系厂商在中国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当中国消费者对不同企业的认识固化后,各系产品的市场份额也将趋于稳定。因此,未来两年将是各系企业形成相对稳定和忠诚客户群的关键时期。

  作者:林雷

(编辑:黄浩)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事评论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