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丰田彻底引爆高档车市 皇冠要抢谁的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5日 10:08  中国汽车报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对于在中国高档汽车市场搏杀的汽车企业来说,这句莎士比亚剧中的名句道出了他们的心声。

  进攻、防守、反击、巩固阵地,然后再攻击、再防守、再反击、再巩固阵地……这样的循环只要竞争存在一天,就不会停止。市场上的冤家们谁也不敢轻视对手的实力,谁都会全力以赴,然而不出意外的话,谁也取得不了绝对的胜利。寡头竞争的结果往往就是这样微妙,重新分配市场,各得其所,是多少年来这类竞争不断上演的“悲喜剧”。

  高档车市场竞争被丰田彻底引爆

  提及国内的高档轿车,谁都知道这是奥迪的天下。但今天的奥迪却有着完全不同于往常的感受。拿它做靶子的竞争对手一个又一个冒了出来。

  先是宝马3系和5系,再是天籁,已经够让奥迪烦心的了,结果今年开春没多久,新皇冠杀到了,荣御也紧跟着就来了,后面还有凯迪拉克CTS和国产奔驰。尽管有的厂家认为自己属于豪华车,不屑于被纳入高档车行列,但不可否认的是,所谓高档车和豪华车存在着相当多的价格重叠区,豪华车与高档车之间的界限,早就不再清晰了,已经不再平静的高档车市场被皇冠上市彻底引爆了。

  特别对于高档公务车市场,新皇冠的下线对已到的和未到的产品,都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奥迪。尽管此前有宝马和天籁在瓜分它的市场,但无论从品牌形象、产品定位、价格以及消费者的认知来看,奥迪在高档公务车市场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然而,新皇冠的出现,让奥迪彻底感受到了紧张。

  “在日本,皇冠是高档车的代名词,但在中国,皇冠的品牌没有那么高档,提到高档车时人们可能想到的是奥迪A6,我们仍是挑战者。” 一汽丰田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古谷俊男这样表示。在新皇冠下线的发布会上,天津一汽丰田和一汽丰田销售公司的高管们不时提到“公务车市场”和“奥迪”等字眼,这很能说明问题。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新皇冠盯住了奥迪,而荣御又盯住了新皇冠。就在新皇冠下线的同一天,上海通用公布了荣御的价格。如果说那是巧合,那么将长度约5.2米的荣御定位在高档公务车市场,恐怕就不是巧合了。

  如果说宝马和天籁开始了竞争序曲的话,那么新皇冠的下线则拉开了高档车市场全面竞争的第一幕。

  各得其所的归宿

  竞争的最终结果往往是一种回归,一种价值的回归,回归到企业最本原的理念上去。不同的理念、不同的品牌,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产品个性给人的认同感是完全不同的。细分市场的观念由此产生。高档车市场本身就是大汽车市场概念的一个细分,而高档车市场也存在着细分。比如,公务车市场、商务车市场、运动车市场、休闲车市场等等。只要某种特殊需求达到一定规模,就能成为一个细分。对于高档车来说,多少年积累下来的品牌影响力也将会发生巨大作用,忠实的用户必然选择自己喜爱的品牌。

  有些高档轿车经销商也认为,随着今后高档车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将更加细分,从前由于消费者所喜爱的部分品牌汽车不容易购买,所以消费者只能选择少数国产汽车高档品牌。而今各种品牌的汽车相继进入中国高档车市场,消费者可选择余地大大增加。

  另外,同类车型的价格差异虽然会引起消费者注意力的转移,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体现着一种价值差异。对不同品牌高档车价值和理念认同的不同,必然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目前,国内高档车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已经初露端倪:奥迪、皇冠、荣御将自己定位在高档公务车、商务车市场,宝马则偏向于个性化市场等等。这些虽然是最初的表现,但是随着竞争的持续加剧,差异化将越来越明显,最终,各品牌高档车将出现“各得其所”的结局。

  有品牌竞争研究专家指出,对于高档品牌的产品,特别是汽车高档品牌产品,比拼的实际上是技术、档次和文化。当竞争各方在技术和档次上达到某一高度而暂时不分伯仲时,品牌和产品本身被赋予的理念和含义将起到决定作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当高档产品下线,企业宣布其价格的时候,它的市场份额往往就已经被大体确定了,剩下的事就是如何充分开发这部分客户了。

  高档汽车各得其所还需时日

  目前,高档车市场竞争才刚刚开始,中国的高档车市场又非常巨大,因此,要形成那种“各得其所”的局面还需要一段时日。

  国际汽车巨头们不断地推出新产品,替代老产品,就是希望能在利润丰厚的高档车市场上分得一块可观的蛋糕。

  对丰田来说,国产新皇冠的下线仅仅是个开始。这次在中国生产的皇冠全都是3.0L的产品,而皇冠还有2.5L的产品没拿来。如果将2.5L新皇冠拿到中国生产销售,那么它的产品线将延伸到更广的领域,其竞争力将更加强大。前不久,新奥迪的上市让这个市场的霸主又增添了新鲜血液。

  同样让人期待的还有上海通用的凯迪拉克CTS的下线,日产的高档进口车风雅(FUGA)的国产化以及国产奔驰的亮相。相信不久的将来,拥有不少高档品牌的福特,也很可能会有所动作。

  混战才刚刚开始,看到结局还需要时间。

  本报记者 贾 翔

(编辑:黄浩)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